龍逢比幹是什麽意思(龍逢比幹)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龍逢比幹,以及龍逢比幹是什麽意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兩首古文翻譯
- 《前漢紀》前漢孝武皇帝紀一卷第十(2)
- 求《諫論下》的古文翻譯!急啊
- 莊子為什麽說關龍逢、比幹是“好名者也”?
- 龍逢比幹
- 《雍正王朝》裏雍正派孫嘉誠去西北,孫嘉誠知道是個死局嗎?為什麽?
Q1:兩首古文翻譯
【原文】
漢朱雲、字遊。平陵人。少輕俠。年四十改行。成帝時為槐裏令。上書願借上方劍。斬佞臣張禹。上怒。命斬之。禦史將雲去。雲攀折殿檻。呼曰。臣得從龍逢比幹遊地下。足矣。上怒回。乃赦之。命勿治檻。以旌直臣。朱雲、一槐裏令耳。乃敢借上方之劍。以斬佞臣張禹。是其身未從龍逢比幹遊地下。而其心早已從龍逢比幹於地下矣。成帝雖非賢明。亦不願自儕桀紂。非特不治罪。且不治檻以旌之。有足多者。【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著名的大忠臣。姓朱名叫雲。他的表字。是單單叫一個遊字的。他是平陵地方的人。從小是輕財好俠。年紀到四十歲的時候。就改變從前的行為了。成帝的時候。朱雲做著槐裏縣的縣官。上個奏章到皇帝那兒說。情願借一借上方寶劍。去斬那奸臣張禹的首級。皇上大大的生了氣。就叫把朱雲去斬了。禦史就拉了朱雲去。朱雲攀住了殿上的闌檻。竟把殿上的闌檻折斷了。大叫著說。我能夠跟著關龍逢比幹在地下同遊。我心裏也很滿意了。這時候皇上的怒氣也消化了。就叫把朱雲赦了回來。並且教人不要修好這個攀斷的闌檻。以便表揚正直的臣子。原文:陸績①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②。術出橘供客③,績懷④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歸遺⑤母。”術大奇之。
——《三國誌ⷥ𘂷陸績傳》
譯文:陸績六歲時,在九江拜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客人,陸績懷中揣了三個橘子要離去,拜別時橘子掉到了地上。袁術對他說:“你來做客還揣著橘子走嗎?”陸績跪著回答說:“我想拿回去送給我的母親。”袁術認為陸績很不一般。
Q2:《前漢紀》前漢孝武皇帝紀一卷第十(2)
三年春。河水決溢於平原。大饑。人民相食。賜茂陵徙者戶錢二十萬。田二頃。初作便門橋。秋七月。有星孛於西北。濟北王明廢。遷房陵。坐殺太傅中尉。閩越圍東甌。告急。上以問太尉武安侯田蚡。蚡以為越人相攻。其常事也。又數反複。不煩中國。自秦時棄之不內屬。有詔太中大夫嚴助詰蚡曰。但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誠能。何棄之。且秦時舉鹹陽而棄之。何乃越乎。今小國以窮困告急於天子。天子不能救。當安所訴。又何以子萬國。乃遣助使持節。發會稽兵救之。未至。閩越走。九月丙子晦。日有食之。起上林苑。時上使太中大夫吾丘壽王舉籍。□厔以東。宜春以西。北至阿城。屬之南山。堤封頃畝價直。欲除以為苑。侍郎東方朔進諫曰。臣聞謙遜靜愨。天應以福。驕盈奢靡。天應以禍。酆鄗之間。號曰土膏。其價畝直一金。規以為苑。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不可一也。盛荊棘之大。崇虎狼之墟。壞民廝墓。發民廬舍。令幼小懷土而思。耆老流淚而悲。不可二也。斥而營之。垣而囿之。馳騎逐東西。車輦駕南北。有浹溝大渠險阻之危。不可三也。務苑囿之大。不恤農時。非所以彊國富民也。夫殷作九市之宮而諸侯叛。楚靈王起章華之台而楚人散。秦興阿房之殿而天下亂。上乃賜金百斤。拜為太中大夫。然猶起上林苑。朔字曼倩。平原人也。好學。稱為滑稽。年二十三。初為郎中。上書自稱。待詔公車。奉祿薄。朔謂侏儒曰。上欲盡殺汝。侏儒大恐。皆叩頭號泣。上召問朔。朔對曰。侏儒長三尺臣朔長九尺三寸。俸祿正等侏儒。侏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臣言可用。宜異其祿。不可用罷之。無但虛索長安米也。上大笑。使待詔金馬門。稍稍親近之。上置守宮於盆下。使筮者射之。莫能中。朔自請布卦射之。曰臣欲以為龍複無角。臣欲以為蛇複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此非守宮。當是蜥蜴。上曰善。複使射他物連中。輒賜帛。時有幸倡優郭舍人等曰。朔幸中耳。乃複覆置樹上寄生於盆中。曰。朔知之。榜臣百。不中。賜臣帛。朔曰。是窶數也。舍人曰。朔果不能中。朔曰。濕肉為膾。幹肉為脯。樹上為寄生。盆下為窶數。乃榜舍人百。朔對問響應。權變鋒出。文章辭令。縱橫無窮。上頗倡優畜之。然而時發忠直之言極諫。尤亦以此異焉。朔因設客難己。用位卑以自慰諭。又設非有先生之論。其辭曰。非有先生仕於吳。默然無言者三年。吳王怪而問之。曰可以談矣。先生伏而唯唯。王曰。可以談矣。先生曰。於戲可言乎哉。談何容易。王曰。何為其言也。寡人將聽焉。先生對曰。昔關龍逢深諫於桀。王子比幹直言於紂。此二臣者。皆盡忠極慮。將以為君之榮。除君之禍也。然以蒙不辜之戳。為天下笑。飛廉惡來。巧言利口以進其身。陰奉雕琢刻鏤之好。以納於上。快耳目之欲。以苟容為度。而見親近。故宗廟崩弛。國家丘墟。夫卑身賤體。悅色微辭。愉愉呴呴。終無益於主上之治。即誌士仁人不忍為也。儼然而作矜莊之貌。深言直諫。上以拂人主之邪。下以除百姓之害。則忤於時主之心。離於衰世之法。故養性愛命之士。莫肯進也。遂隱居深山。以詠先聖之風。是以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後世稱其人。如是邪主之行。固足畏也。故曰談何容易。於是吳王瞿然易容。為坐而聽之。先生曰。昔伊尹負鼎於湯。太公釣於渭濱。而遇文王。心合意同。謀無不成。計無不從。誠得其君也。故能誅暴亂。總遠方。一統類。美風俗。而王業興矣。太公伊尹以如此。龍逢比幹獨如彼。豈不哀哉。故曰談何容易。於是吳王默然。俛而深思。仰而泣曰。嗟乎殆哉。予國之不亡也。綿綿哉。聯聯哉。於是立明堂之朝。齊君臣之位。舉賢才。布德惠於仁義。恭儉節約。減後宮之費。損車馬之用。放鄭聲。遠佞人。省庖廚。去奢靡。卑宮室。壞苑囿。填池塹以與貧民。開內藏以賚貧乏。存耆老。恤孤獨。薄賦斂。省刑罰。行此三年。陰陽調和。萬物鹹寧。國無災害之變。民無饑寒之色。蓄積有餘。囹圄空虛。鳳凰來集。麒麟在郊。遠方異俗。慕義向風。治亂之道。存亡之端。若此易見。然而人主莫肯為也。悲夫。是時上以安車蒲輪迎枚乘。乘年老道死。而乘子皋亦以談說。能為辭賦。得幸比朔。上好自擊熊豕。郎中司馬相如。從上獵長楊。長卿上疏諫曰。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則賁育。然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險阻。射猛獸。卒然遇逸群之獸。駭於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馬不及旋踵。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而不及用。枯木朽株。盡為患難矣。是以胡越起於轂下。而羌夷接軫矣。豈不殆哉。雖曰萬全而無害。然本非天子所宜近也。且夫清道而後行。中路而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涉乎豐草。馳乎丘墟。前有利獸之樂。內無存變之計。其為害也不難。上善之。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也。初家貧。與臨邛令王吉相善。富人卓王孫置酒請令。並請相如。相如善鼓琴。王孫寡女字文君。好音。夜奔相如。遂與俱歸成都。後家貧。夫妻酤酒臨卬。卓王孫恥之。杜門不出。後不得已。乃厚分財物遺文君。而相如作子虛賦。上得讀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或對曰。司馬相如所作也。上驚。乃召相如。複奏上林賦。拜為郎中。子虛上林。皆言苑囿之美。卒歸之於節儉。因讬以諷焉。相如口吃而善著書。
Q3:求《諫論下》的古文翻譯!急啊
【參考譯文】
能進諫的大臣,卻不能使國君接受自己的諫言,算不上真正能進諫的大臣。能納諫的國君,卻不能使大臣勸諫自己的過失,就不是真正能納諫的國君。大臣想讓國君接受諫言(該怎麽做),我先前已經闡述得很詳細了。國君想讓大臣力諫(該怎麽做),我現在來談一談。國君地位高如天,尊貴如神,威勢如雷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觸怒神靈、忤逆雷霆,也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沒有設立獎賞與刑罰,按人之常情,又何苦抵抗上天、觸怒神靈、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本性忠誠有節義、不追求獎賞、不畏懼刑罰的人,誰希望為了進諫而冒死亡的危險呢。可國君又怎麽可能全得到本性忠誠有節義的人來委任他們呢。這裏有三個人,一個人勇敢,一個人勇敢、怯懦各半,一個人怯懦。有個人把他們帶到深淵前,告訴他們說:“能躍過深淵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個勇敢的人以怯懦為恥,一定會躍過深淵,那勇敢、怯懦各半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這個人又說:“躍過深淵的人獎勵千兩黃金,不然就沒有。”那個勇敢、怯懦各半的人追逐利益,一定會躍過深淵,那個怯懦的人還是做不到。不久,那個怯懦的人回頭看到一頭猛虎凶狠地逼近,那麽那個怯懦的人不等別人跟他說什麽,就趕緊躍過深淵,如同走過平坦的大路一樣。既然這樣,那麽人難道有勇敢、怯懦的區別嗎,關鍵在於如何利用形勢驅趕他們。國君威嚴難以冒犯,如同深淵難以跳躍。本性忠誠有節義、不追求獎賞、不畏懼刑罰的人就如同那個勇敢的人,所以沒有什麽不進諫。追求獎賞的人,如同那個勇敢、怯懦各半的人,所以聽到有獎賞就會進諫。畏懼刑罰的人,如同那個怯懦的人,所以看到有刑罰就會進諫。先王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經常獲得,所以把獎賞用作(鼓勵勇敢、怯懦各半者的)千金,把刑罰用作(激勵怯懦者的)猛虎,讓大臣前進時有追求的方向,後退時有躲避的目標,大臣們在這種形勢下不能不盡力諫言規勸國君的過失,這是三代興盛的原因。末世就不是這樣,對不進諫者給予獎賞,卻對進諫者施加刑罰,大臣們閉口不言就理所當然了,國政混亂、國家衰亡也就接踵而至了。偶爾有賢明的國君想聽聽自己的過失,也不過是獎賞進諫者罷了。唉!如果沒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躍過深淵嗎?三代之後,像霍光殺昌邑王那些沒有進諫(規勸昌邑王過失)的大臣的情況,不也太少了吧!現在獎賞進諫者的情況,偶爾還有,可是懲罰不進諫者的刑罰,已經完全廢止了。如果增加對進諫者的獎賞,重新啟用對不進諫者的懲罰,那麽阿諛奉承的人就會變得正直,奸佞的人會變得忠誠,更何況本來就忠誠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這樣,我不相信國君想聽到正直的諫言還會聽不到。
Q4:莊子為什麽說關龍逢、比幹是“好名者也”?
《莊子・人間世》中說:“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幹,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
意思是莊子認為像關龍逢、比幹皆是為求取名利而慘遭殺戮,他們之所以會追逐名利是因為感覺自己有“可用”之材。
莊子認為,他們講學問道德都好得很,對部下也愛護,對老百姓也好,但是對下麵好,就違反了上麵的意見,結果他這一條命就送掉了。這個是因為不通達人情世故,隻曉得做好的一麵,忽略了另一方麵的想法。“故其君”,夏桀與商紂這兩個暴君,“因其修以擠之”,既然你自己認為講究道德,我就拿道德來整掉你。這種人“是好名者也”,好什麽名呢?願意為道德而死。古代很多忠臣是這個思想,認為死不要緊,我要在曆史上留名,這就是好名者也,不是真的道德。
Q5:龍逢比幹
曆史劇中有這樣一句話--"文死諫、武死戰",意思是文官應該為了堅持正義和理念而不惜生命進諫,武將為了戰爭勝利而不惜生命奮戰,這是中國古代文武官員追求的最高境界。龍逢比幹就是其中的文臣。
關龍逄也稱豢龍,是古代豢龍部族的後代。對於夏桀的暴行,作為夏朝的大夫、賢臣,關龍逄實在看不去。他多次向夏桀進諫,要他關心百姓與國家,但夏桀根本聽不進去。關龍逄決定以獻黃圖進諫,卻被殺害。
比幹因諫而死,為國守忠,其氣節為周人敬佩。
在《雍正王朝》中,十三爺斥問孫嘉誠“你想當龍逢比幹不成”,既是對孫嘉誠的勸阻也是對雍正的提醒。
Q6:《雍正王朝》裏雍正派孫嘉誠去西北,孫嘉誠知道是個死局嗎?為什麽?
憑著孫嘉誠的聰明勁兒,怎麽會不知道去西北就是個死局?
孫嘉誠求雨的時候,老十三允祥曾問過他一句話:你想做龍逢比幹?什麽是“龍逢比幹”?無非就是千古名臣忠臣的榜樣,但是名臣忠臣都沒有什麽好下場,比幹因忠剖心而死,極其慘烈。
參風頭正勁的年羹堯,孫嘉誠即是冒著死的風險而為。這可比不得當堂揭發老八允禩製錢中的貓膩,那是因為老八允禩不得勢。可是年羹堯卻是雍正的紅人,恩人,在風頭上去彈劾他,豈不是往死路上奔?
但這對於雍正皇帝而言,卻是一個極好平衡的機會,帝王痛恨朋黨,但是也利用朋黨,因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孫嘉誠屬於清流的代表,而年羹堯則屬於權臣,兩個集團互鬥可以衝銷針對皇帝的力量,皇帝則可居中調和,從而達到施政的目的。
說實在話,雍正皇帝看到飛揚跋扈的年羹堯,自個兒心裏那點不舒服早就迸發出來了,正好苦於沒有人出來打頭陣,孫嘉誠可謂跳得適當。這就是孫嘉誠的智慧,能夠把握時機,搶先一步,博得頭籌,這樣的人必然首先引起皇帝的注意,從而得到皇帝的重用。
年羹堯當著滿朝文武的麵讓雍正皇帝冊封屬下的官職,“年選”由此產生。“年選”則是阻礙雍正新政,讓雍正真正難以忍受的關鍵所在。西北初定,羅布讚旦增逃走,可是國庫空空如也,雍正提出了自己的難題,想裁軍,年羹堯不答應,想節支,年羹堯也不答應,想縮小供應範圍,年羹堯還是不答應,無奈之下,隻有實行新政,才能對大軍有所保障,可是年羹堯還是麵露難色。
對於這樣的背景,孫嘉誠不可能不知道,雍正皇帝這會兒讓孫嘉誠去西北,無異於羊入狼群,要知道,孫嘉誠可是去推行新政的。實際上,年羹堯雖然拒絕了雍正皇帝的三個要求,但派孫嘉誠前往西北推行新政,實質上是雍正皇帝否定了年羹堯的拒絕。要不然,他還派孫嘉誠去幹個啥子?
年羹堯的官封得太大了,需要有人對他進行牽製,雍正皇帝當然知道孫嘉誠在年羹堯的屬地推行新政就等於說大白話,派孫嘉誠去,無非就是實踐帝王之術,耍權臣之間的平衡術。而孫嘉誠心裏自然明白,此去西北,他孫嘉誠是深入狼窩,莫說是推行新政,能不能夠生存下來還難說。
要說,這就是雍正皇帝故意為之,雖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縣官不如現管,西北可是年羹堯的地盤啊,在京城,年羹堯不敢把孫嘉誠怎麽樣,可是到了年羹堯的地盤,孤身一人的孫嘉誠,沒有後備力量的支持,怎麽開展工作?
雍正皇帝把孫嘉誠當做一隻羊,放進了西北這個年羹堯的狼窩,他焉能不死?就算年羹堯不殺孫嘉誠,他的那些部下,隻怕也會尋著機會就把孫嘉誠幹掉了。千裏之外的皇帝,鞭長莫及,又怎麽管得了一個小小孫嘉誠的性命?
為什麽孫嘉誠明知道這是一個死局,卻還是要去?做龍逢比幹,千古名臣的楷模唄。《康熙王朝》中四大輔臣之一的蘇克薩哈,不就是因勢單參鼇拜,結果皇帝也保不了,眼睜睜讓鼇拜給殺了?有時候臣子唯有犧牲才能換來時機,孫嘉誠和蘇克薩哈一樣,不過是雍正換取收拾年羹堯時機的一顆棋子罷了。
這一點,聰明的孫嘉誠當然知道。既然皇帝要你隻身前去,那就注定死路一條,可是唯有如此,才可換取更好的時機收拾年羹堯,這就是政治邏輯。不僅如此,雍正皇帝激起了年黨與清流的矛盾,從而可以放手懲治年羹堯,這個殺功臣的“黑鍋”便被雍正皇帝摔得遠遠的。
關於龍逢比幹和龍逢比幹是什麽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龍逢比幹的詳細內容...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