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夏雨
4月21日,簽署保密協議後的楊洪旺,上交了手機,端坐於電腦前,作為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評委中唯一代表農民身份的成員,他仔細評閱著屏幕上來自全國最基層農民攝影人的投稿。
5月17日,該展入選作品公示期結束,對於從6.5萬餘幅作品中脫穎而出的120件作品,日前接受極目新聞記者連線專訪的楊洪旺用“完美產生”四個字來形容。在楊洪旺看來,拍照並不是隻有按下快門那麽簡單,而是靠相機後麵的腦袋,這是他四十多年來拍攝經驗的總結,也與這次評審心得完美吻合。
見識你還不知道的新農村
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由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起初接到中國攝影家協會的電話邀請時,這位宜昌市遠安縣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喜憂參半。“喜的是受寵若驚,老天為我掉下來這麽一個大好事兒,憂的是我一個普通的農民能否勝任這麽高規格的評委工作。”楊洪旺說。
他向極目新聞記者回憶了4月下旬赴北京參與評審工作的過程。“現場評委共九位,評委每人一台電腦,獨立的評選賬號,全程錄像,大家認認真真地對來稿作品進行了初評。然後進入終評環節,終評時用大屏幕顯示,評委們每人手裏一台表決器,集中對初評作品進行了討論,發表各自的意見,經過複議表決,最終完美地產生了本屆大賽的擬入選作品共120件。”
通過電商平台直播賣貨的果農、第一次佩戴3D眼鏡閱讀的留守兒童,還有鄉村塗鴉牆、懸崖曬秋、一粒稻種的曆程……大量作品記錄著新農村發展的變遷和勞動人民勤勞致富的場景,定格著城市人無法觸及的畫麵。
海量作品中,令楊洪旺印象最深的是《老師,別走》。“鄉村支教老師與學生分別時依依難舍的場景,讓人過目不忘。無論是抓拍、構圖以及特寫都展現得淋漓盡致。”《老師,別走》由農民攝影家林漫拍攝,描繪了學生們從緊緊抱住支教老師、揮手送老師走上返城的大巴,到明知不可能卻倔強追著大巴狂奔的場景。每一張稚嫩皴裂的臉上都掛滿淚水,而這組12張照片每一張又都是催淚彈。透過它們,仿佛能感受到支教老師趴在後窗回望學生時顫抖的身體、聽見學生們痛哭著大喊“老師,請不要忘記我們……”
評委會推薦作品-組照《老師,別走》(其一)-林漫 來源:中國攝影家協會官網
除了感動,他說包括自己在內的觀者,皆能透過作品打破地域限製,增長見識。“陶藝製作、傳統手工粉製作、牧區生活、海產品市場、鹽場作業的場景、土特產柿餅製作等等,很多畫麵是平時難得一見的。”在楊洪旺看來,紀實類的農民攝影大展來稿,比商業類、藝術類作品更真實,更接地氣。
當然通過觀看來稿作品,楊洪旺也發現許多遺憾,譬如有部分作者投稿作品主題不明確,組圖不嚴謹,色調不統一,特別是風光作品中一張帶有瑕疵或不完美的照片影響整組作品的效果而被否定,“這是我們初學者都喜歡犯的錯誤,所以在參賽時如何切題和組圖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攝影人應多思考問題。”
跋山涉水的農民攝影人
楊洪旺感歎自己評閱的照片無不出自起早貪黑、跋山涉水的農民攝影人之手,而他何嚐不是如此呢?
今年53歲的楊洪旺生長在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的一座大山裏,家裏開了一個農村超市。“我從小愛好藝術,當家裏的經濟稍微寬裕後就買了一台卡片相機拍一些照片僅作紀念之用,2007年我買了一台小型手持DV攝像機,村裏有紅白喜事也嚐試拍攝紀錄片之類的,有一次在拍攝過程中見一客人手裏拿了一台單反相機,我非常好奇,通過他的介紹,我第一次認識接觸單反,回去後就一直琢磨自己應該擁有一台,於是第一台單反相機入手了。”
楊洪旺平時出門機不離身,車裏隨時都放著照相機,辦事之餘遇到好的鏡頭、好的畫麵都要記錄下來。
他第一次獲獎是在2011年宜昌市首屆“園林城市杯”大賽上,“我的兩幅作品入選,其中一幅是雪地裏一排排被修剪後即將發芽的桑樹枝向溫暖的陽光招手歡呼‘春天來了’。當時我到了領獎現場,看到市領導當場對我的作品進行了點評,對於初學攝影的我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另外一幅作品《靈龍峽之秋》多次被客戶購買後裝裱商用。”
遠安縣縣域麵積為1752平方公裏,轄6個鎮1個鄉103個村,這些年楊洪旺幾乎走遍了縣裏的每個村落,好多地方去過無數遍,他家附近尚未開發的自然風景區靈龍峽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遠安縣舉辦首屆“美麗遠安村村詩畫楚園春杯”全國攝影大賽,設置一等獎獎金十萬元,全國各地的攝影家蜂擁而至,靈龍峽峽穀風光秀麗,群山險峻奇特,自然是無數攝影師必到之處。“那時還沒有無人機,全靠腳步在山上尋找合適的機位,記得有一處非常險峻,我租借了一艘小木船來到湖中央的山脊上,然後背著相機在六十多米高的絕壁上攀爬,腳下就是險灘,若有不慎就會有生命危險,直到現在想起還心有餘悸。當時我沒有超廣角鏡頭,照片是豎拍5張後期拚接而成,是獲獎作品《峻美靈龍峽》組照裏的壓題圖片,由於它來之不易,直到現在都成了絕版。”楊洪旺回憶道。
楊洪旺常和好友在一起探討學習相機的使用技巧,有一次為了夜拍山城小鎮,天黑之前他和朋友爬山來到小鎮對麵的山頂。拍完照後的兩人擠在一張事先綁好的露營吊床上休息,不想半夜時下起了大雨,吊床上的被褥慢慢被雨水浸濕,因害怕受到大山裏的野獸攻擊,二人大氣都不敢出,一動不動地熬到天亮才狼狽收攤下山。“不過這一趟收獲也不小,熟悉掌握了相機的慢快門藝術。”
靠相機後麵的腦袋留住情緒
在楊洪旺看來,攝影也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但隻要勤奮,平時有充分的準備,往往好事也會不期而遇。
去年秋天,楊洪旺在靈龍峽拍攝風光作品,一折騰就是一個多小時,等到拍攝結束正準備收拾器材回家時,發現所站機位下麵的一棵小樹上,有一個黃色的東西一動不動的呆在那兒,透過夕陽顯得金黃透亮。“我以為是哪位攝影師忘了收拾帶走的道具之類的東西,正準備下去看個究竟,忽然那小東西一驚一乍地動了一下,我不敢輕舉妄動了,慢慢地蹲下來換上長焦鏡頭,躲在茂密的樹枝後麵透過相機一看,好家夥!一隻紅白鼯鼠正在東張西望,或許它是近視眼的緣故,沒有受到驚嚇,我瞧準時機拍下了紅白鼯鼠樂趣生動的畫麵。”
光線、構圖、畫麵,楊洪旺理性地向觀者展現其眼前所見的美,也往往能用感情細膩的鏡頭述說一張平麵照片背後引人深思的故事。
高山上交通不便,山裏的土特產需要大量的勞力付出——馬幫運輸。楊洪旺的獲獎作品《遠安馬幫》即拍攝於離他家不遠的大山裏。當時,楊洪旺背著相機、帶著好奇心,一路跟隨馬幫的隊伍。從陡峭的山頂下山時,他發現有一匹受了重傷的病馬一直在堅持運輸物資,其它馬匹跌跌撞撞馱著幾百斤重的物資陸續下山了,但那匹受了傷的病馬實在支撐不下去,索性與主人杠上了,任憑主人好言相勸,或是鞭打腳踢,就是在懸崖處一動不動。過了好一會兒,馬兒像發了瘋似地突然馱著重物向崎嶇的山下衝去,主人也嚇壞了,在後麵拽著馬尾巴跟著一路小跑而去。“聽說這匹馬兒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如今回想當時的情景心中還是有股強烈的憐憫之情湧動,這些就像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們一樣,為了生活苦苦掙紮,竭力逃脫命運。”
楊洪旺每張照片都有不同的情緒,而通過它們背後的攝影經曆,他慢慢明白攝影要靠相機後麵的腦袋而不是相機本身。“遠安有很多民俗,特別是非遺文化,像遠安的道教、皮影、篾藝、喪葬習俗,地方的一些傳統製作等,它們正在逐漸消失。”楊洪旺希望今後在風光攝影之外,用鏡頭展現出更多的人文內涵。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