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的上一句(文光讀《論語》每天學一句(10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歡迎觀看文光讀《論語》,我會每天為大家講解一句論語和大家一同體會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魅力。
原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子貢問說:“孔文子為什麽能得到‘文’這個諡號呢?”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當然稱得上‘文’這個諡號了。”
今天這段話評論的人叫孔圉(y甯稱仲叔圉,孔文子是他的諡號。
今天的探討正是他的這個諡號,子貢並沒有看出他哪一點稱得上“文”。我們可以先了解下曆史上得到過“文”諡號的都有哪些人,著名的有:清朝平定太平天國的曾文正公,曾國藩;知行合一,立德、立言、立功三不巧的王文成公,明朝的王守仁,在春秋之前有大名鼎鼎的周文王,由此可見能得到“文”諡號的人都立下過不世功勳,而孔圉顯然無名多了,不過孔子卻不這麽看。
孔子的看法是一以貫之的,他看中人的內在品質,而不在意這人的功績或財富,傳統的國人在精神上一直秉持著這種觀念,但是,現在這種觀念越來越淡薄了,這是我們如今的中國人應該深思的地方。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又是一句經典名言,這句話對地位高,有權勢的人尤其重要,人往往身處高位,便會飄飄然,不在意別人的見解,認為自己比他們強多了,這就斷絕了自己的學習之路。
孔圉掌管著衛國外交,屬於衛國的實權派人物,他能夠做到不恥下問,這正是身居高位之人的學習之道。孔圉本身聰敏,卻還能夠虛心接納別人提給自己的意見,這種行為就可以得上“文”了,因為善學者,文必成矣!
在《論語》後麵的記述中,孔子還會提到孔圉,闡述了他對於衛國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探討,讓我們一起來品讀《論語》一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魅力,增強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
文光讀《論語》每天學一句(105)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