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 编辑:照葫蘆畫瓢網 - 67吳大�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吳光緒六年(1880年)來東北進行移民實邊和駐軍屯田工作。光緒七年(1881年)開始,確定重點地區為三姓、寧古塔一帶。向清朝奏請與俄接壤處全部開墾,三、四十裏建立一屯、招民居住墾耕。又開放三姓屬界倭肯河等處,招民開墾。據三姓副都統調查。"倭肯河東南百餘裏,至巴虎力河、七虎力河一帶,均有可墾之地,有二、三十萬坰。"因當時地曠人稀,除動員當地人民領地開荒外,又從關內大批招募墾民。奏請朝廷派官員赴山東招募。並奏請撥發京旗蘇拉(閑散人)200戶。又招俄境流民歸來開墾,自立村電。並配給牛馬籽種,以示體恤。流俄朝鮮人,在邊陲開放促動下,也不願為俄民,願入中原故土,紛紛歸來。
屯墾中除個人領荒外,主要為試辦屯田與駐軍屯墾。使三姓、寧古塔等地得到開發。光緒八年(1882年)三姓江北五站招人承領,陸續墾成熟地22317坰。
吳大�在三姓、寧古塔等地進行移民實邊、試辦屯田同時,進行了編練現代化邊防軍工作。始建鞏、衛、綏、安陰個邊防軍。
綏字軍由戴孝候為統領,在三姓編練。戴未到任前,吳鑒於江防緊要,親赴鬆花江,在該地先行招練步隊一營,駐紮巴彥通。光緒六年(1880年)十月,四個防軍十三營完成編練。綏字軍五個營其中步兵三個營、馬隊(騎兵)二個營,駐防三姓巴彥通,以防俄軍從鬆花江進犯。步兵每營500人,騎兵每營250人。每營五哨,每哨十隊。配用洋 、洋炮,改單一八旗兵製為滿、漢各半,改世襲兵製為招募兵製。
自光緒七年(1881年)四月,四大防軍和靖邊各軍由吳統轄。吳又奏請在三姓、琿春各地修築炮台。三姓炮台為光緒八年(1882年)由吳親自至巴彥通沿江一帶勘定,光緒十年(1884年)建成。有炮台五座。另於三姓開辟驛道,修建渡口,築造橋梁,設置驛站,使水陸暢通無阻,以利軍事行動。
著有《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等。吳大�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後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合。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樸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吳大�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
著有《�齋詩文集》、《�齋集古錄》、《古籀補》、《恒軒吉金錄》、《權衡度量考》等。《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傳。他精於鑒別和古文字考釋,亦工篆刻和書畫。他的篆書很有特色,將小篆古籀文結合,功力甚深,即平時書翰也常用工整精絕的篆字為之,規矩整齊,別有情致。
吳大�相關


同年(公元183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02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