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條不紊網有條不紊網

汩羅江(汨羅江畔酹詩魂)

汨羅江畔嗚嗚聲,猶聞屈子在行吟。去年仲夏,我懷揣兒時的憧憬,以朝聖般的虔誠,有幸造訪屈子昔日行吟之地汨羅。

汩羅江(汨羅江畔酹詩魂)

史載,東周莊王七年(公元前690),楚武王熊通滅羅子國,其遺民被迫遷至湘江流域,築城於汨羅江尾閭南岸,名曰羅城。汨羅此地,乃因水而得名。

汨羅江水分南北。南名汨水,北稱羅江。主源汨水自江西黃龍嶺傾瀉而下,穿白石,過龍門,經由平江縣域靜淌悠然而來。行至汩羅市區之北,掉頭西折,匯入浩淼洞庭。羅江,因源出古巴陵羅內而得名。自西北入境,兩水於楚三閭大夫懷沙沉江之處——大丘灣合二為一,故名汨羅江。

汨羅江原本隻是一條普通江流,卻為何能數千年享譽中外而盛名不衰呢?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正是這位冠絕千古的楚國貶官,以其曠世之作將一江清流抹上一道道亮麗的色彩。

周赧王十九年秋,寒風蕭颯,落葉飄零。郢都城外的官道上,一位氣宇軒昂的中年男子,切雲高冠,錦衣長衫,腰懸一柄陸離長劍。高視闊步,豪氣幹雲,誓與唐堯虞舜齊驅而建立不世功勳。此子,正是貶謫江南的楚詩人屈原,雖已二次流放,卻依舊意氣風發,豪情滿懷。

一路車載舟行,經鄂渚,入洞庭,至長沙。於先王始封之地,遍覽山川形勢,踏尋勝跡人文。情不自禁,宗國之心、恤民之意,油然而生。宛若江河浩蕩,泉流奔湧。遂揮毫潑墨,奮筆疾書,留下了《離騷》《天問》等20多篇鏗鏘悅耳、蕩氣回腸的佳作名篇。可謂,立楚辭文體之始祖,開浪漫主義之先河。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都郢城,襄王惶惶逃陳。驚聞噩耗,痛心疾首,他沉吟歎息於汨羅江頭,臨水遙望,淚滿襟衫:秭歸秭歸,子之不歸。

山河易主,國破家亡,詩人畢生理想和抱負盡付東流。在一個舉世離殤的日子——農曆五月初五,他亂發長髯,形容憔悴,滿目蒼然。步履踉蹌,蹣跚著一步一步來到汨羅江口——河泊潭。極度苦悶、萬念俱灰的一代天驕,吟誦完他生命的絕唱——《懷沙》,而後縱身一躍,傲骨沉江。正是這震古爍今的一躍,定格了悠悠清江雲水,悲壯了熠熠青史榮光,成就了汨羅江聲名顯赫的前世今生。這是一次生命的墜隕,還是一次靈魂的再生?至少,一縷流放了十八年的不泯忠魂終有了一處靜謐的皈依之所,不用再孤單地日日遊走於淒厲的江風之中。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淡淡江水,此恨綿長。

一代詩魂的悲慘際遇著實令世人心痛,令天下膽寒。然而,這絕不隻是詩人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曆代落魄文人、貶摘政客經年不語的隱痛。盡管人類文明的腳步已走過了數千年旅程。仍有多少懷才不遇的仕子,始終都走不出這片陰魂不散的江湖。

(《屈原北望》)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猶疑恨楚王。猿聲猶在耳,朗月照今人。不管是故國還是他鄉,無論是舊時

還是今日。隻要有詩人的足跡,就一定有後人的尋芳。江陵、武漢、秭歸、漵浦和辰陽,每處都有祭祀的廟宇和記事的碑文。特別是在詩人的魂歸之地——汨羅江,他的祠宇屢受皇封,香火更加鼎盛。漢時三閭祠、唐時汨羅廟、五代昭靈侯廟、宋時忠潔侯廟、元時清烈公廟、明時複名汨羅廟。至清乾隆十九年遷建於玉笥山,同治八年定名屈子祠,沿用至今。

巍然的玉笥山高高矗立於汨水之北,葳蕤青翠,古木參天。拾級而上,微風徐徐,樹影斑駁。葉縫中撒落的陽光若碎銀滿地,散亂鋪砌於石級上,一腳踩上去喳喳作響。極頂,一座偉岸挺拔的祠宇躍入眼簾。全祠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如一隻振翅欲飛的鳳凰靜臥玉笥山頂,將楚人浴火重生的傳世圖騰,以無比雄偉的姿態昭示於天下。

祠宇占地1334平方米,三進三廳堂,十四耳房,天井七個,花壇四處,廳、堂、廊、池錯落有致,渾然一體。

正麵是一座八角形牌樓式山門,中高13米。正上方嵌一塊五龍捧聖的漢白玉門額,額麵色澤鮮豔脫俗,圖中飛龍活靈活現。額下正中“屈子祠”三個紅色的大字蒼勁有力,入木三分。東西兩門上,綠色的雨篷翹角飛簷,古樸清麗。三門之上,對對脊獸相向而望,栩栩如生,中置小型葫蘆狀寶瓶,取滅火消滅、平安祥瑞之寓意。兩側為廂房,暫作展廳之用。

我靜靜地站在山門前,遙望滾滾東去的汨羅江水,伴隨江麵影影綽綽的往來舟楫,任由思緒肆意漫長飛揚,一同穿越時光的隧道,忠誠地與這裏一切過往逐一默默交流。

目極千裏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宋玉、景差並肩掩麵而來。麻鞋素衣,長帶飄飄,一時遍地招幡林立,紙錢飛揚。一曲《招魂》歌,字字泣淚,聲聲糾心。盼詩人魂歸故裏,願逝者泉下安寧。

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誌。同病相憐的賈誼來了,撐一葉扁舟渡湘水而來。羊毫舒展,揮就千古名篇——《吊屈原賦》。曆數塵世肮髒、朝堂腐敗。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給後人留下了幾多難以名狀的心酸和感歎。

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回鄉未果、貧病交加的杜甫,於斜陽暮色裏,隻身搖一葉孤篷憂慮而來。立於祠南捋須仰望良久,終隻留下一聲萬古長嗟,從此未能北歸。時隔千年,兩縷曠世詩魂,終共一江之水而歇。

南來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永州司馬柳河東回京麵聖時途經此地,回想先賢,躊躇滿誌。立誌有所作為,不負開明時代。然而,長安殿上再貶柳州。並病逝於斯,客死他鄉。可歎山窮與水險,上下極沿洄。天不作美,一代英才終作楚臣悲。

兩千多年來,文人騷客、古聖今賢多涉足於此。仿佛依照時空的序列,一代接著一代,摩肩接踵,紛至遝來。誠如晚清重臣李元度撰聯:萬頃重湖悲去國,一江千古屬斯人。

中華四大傳統節日,均有祭祀色彩。春節祭天、中秋祭月、清明祭祖,唯有端陽竟然是為了祭祀一位離世的詩人——屈原。如此崇拜先賢的文化現象不隻是在中國絕無僅有,即便是在世界文化領域都極為罕見!

端午原本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為農曆五月初五重午(五),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故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之行為,諸如門懸菖蒲艾葉、喝雄黃酒等。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屈原卻實實在在地逐漸成為中華大地端午祭祀活動的不二主角。

相傳屈原投江後,人們怕他的屍體為魚龍所食,遂每逢端午用竹筒貯米投水祭之。至漢建武年間,又恐所投之物被蛟龍所竊,於是用練樹葉包粽子並以五色絲帶縛綁,是為蛟龍之所憚懼。同時,以劃龍船的方式驅趕蛟龍。如此,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等地,沿襲至今。

餘光中深情寫道:秦王的兵車千輪揚塵,何以一去竟不返?楚臣的龍舟萬槳揚波,卻年年回到江南。每字每句,不僅飽含著對逝者的無限懷念,更流露出對之高山仰止般的欽佩。這種情感,不止來自於詩行裏,更來自於心裏、血脈裏和靈魂最深處。

但凡關乎屈原的文字載述,對他的評價都超過了作為一個詩人的範疇。如果單憑文學造詣和愛國思想而言,先秦至今,能出其右者恐怕也不止一二。為何唯有他能獨享殊榮呢?因為人們對屈原的敬仰和愛戴,更多應來自於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剛毅、執著和自信。這也正是湖湘文化精髓之一。想當年,漁父和女媭應該都算得是和他說得上話的人,也是為數不多的摯友和親人。但他對二人勸說依然直言以拒,堅決不與世俗同流。所以有人說,早期流寓諸賢促進了湖湘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最早的代表人物便是屈原。

他的思想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如反秦義士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特別是明清以來,湖湘大地人才輩出,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諸多領域。他們的名字幾乎寫滿了半部中國近代史,這一切,都與屈原思想的教化和熏陶極其密不可分。開國領袖毛澤東曾給予他如此評價: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正是這個不朽的形象,客觀地造就了一種超時空、跨地域的偉大文化現象。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赞(46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有條不紊網 » 汩羅江(汨羅江畔酹詩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