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CEO賀晗
華夏時報記者付樂兩會報道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人工智能、DeepSeek成為了熱議的高頻詞。
全國政協委員、天娛數科CEO賀晗今年關注的重點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賀晗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DeepSeek帶動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進入“高鐵時代”,有望在全球競爭中實現從“追趕”到“引領”的跨越。
與此同時,代表和委員也注意到人工智能對就業、工業等方麵帶來的深遠影響,呼籲加強創新和生態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AI重塑就業生態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在創造無限可能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挑戰。其中,引人深思的莫過於人工智能對就業生態的衝擊和重塑。
賀晗表示,AI不是替代工作崗位,而是重塑協作範式,以前是“樂手”,以後是“指揮家”,以前是“公司+員工”,以後是“平台+AI增強的超級個體”。
他認為,AI精準執行基礎任務,人類注入創新、情感,最搶手的不是“會用AI的人”,而是“能用AI創造不可替代性價值的人”。
“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增強人類能力’,我們更應該致力於構建‘人+AI’的協同進化體係,培養人類駕馭AI的能力。”易寶支付CEO唐彬表示,例如在風控領域,AI可以實時處理千萬級交易數據生成智能預警,人類專家則基於數據洞察進行策略優化與異常決策,形成“數據驅動+經驗判斷”的決策機製。
全國政協委員、董事長江浩然則認為,人工智能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對就業產生深遠影響,一些傳統崗位麵臨著被自動化替代的風險。同時,人工智能催生了新的產業,在智能製造、金融、零售業、醫療健康、教育培訓等領域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
在行業看來,AI不會簡單地卷走工作崗位,而是在重塑整個就業生態。客服、文案崗位減少的同時,AI倫理審核、AI訓練師、AI設計師、AI產品經理等職業正在興起,形成更複雜的生態係統。
“未來隨著AI發展進入深水區,AI倫理審計師等新興就業崗位的需求量也會增大。”奇富科技相關負責人稱,未來會帶來一些新崗位如專門從事專家知識庫的梳理和大模型調優的工作,涉及信用評分、反欺詐、量化交易算法的AI金融算法工程師、大模型訓練師、AI算力資源優化師等崗位人才。
唐彬指出,AI正在重構包含金融、零售、跨境貿易的千行百業,每個企業都需要以AI視角重新審視商業邏輯。AI的核心價值在於通過革命性地提升生產力,突破傳統生產關係的限製,進而催生全新的商業模式。
3D智能將在工業中發揮關鍵作用
目前,AI集中在內容創作、客服、編程等桌麵應用,滲透率高,在工業領域應用鳳毛麟角,本質原因在於工業場景是3D空間,而目前絕大部分大模型為語言、圖形、視頻等2D模型,在工業場景應用時存在空間計算鴻溝。
“由3D大模型驅動的3D智能將為工業帶來顛覆式的變革。”賀晗表示,在理解真實世界方麵,人工智能具備更全麵的感知、理解、交互與決策能力,重新定義人、機器與真實世界、虛擬世界之間的關係,能讓虛擬世界更真實,能讓真實世界更智能。
當下人形機器人的技術跨越也是因為VLA等3D具身智能大模型開始與機器人本體融合、進化,讓人形機器人大腦、小腦技術產生質的飛躍,使人形機器人成為具身智能的關鍵載體,這是一場從“機械軀殼”到“數字生命”的進化革命,讓門檻大幅降低、場景快速增多。
賀晗表示,具生智能大模型極端依賴大規模、高質量的3D數據訓練。當下高質量3D數據集匱乏是產業痛點,全球範圍內,3D數據都處於極端重要,又極端缺乏的狀態。
3D數據集正在成為競爭的核心節點。2023年10月,穀歌DeepMind聯合全球33家頂級學術實驗室共同開發OpenX-Embodiment數據集,基於該數據集訓練了RT-X係列3D多模態大模型用於人形機器人。
2024年3月,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聯合全美多家頭部研究機構推出DROID分布式機器人交互數據集,涵蓋3D軌跡、3D場景等。2024年3月,全球著名人工智能專家李飛飛教授領銜、聯合美國多所大學推出BEHAVIOR-1K具身智能數據平台,涵蓋了50個場景、9000多個具有豐富物理和語義屬性的物體。在未來,3D數據集將決定3D多模態大模型和空間智能的發展,以及全球科技競爭的走勢。
不過,賀晗也提出,發展3D數據集有兩個痛點,一是3D數據的獲取與處理成本高昂、流程繁雜,需要大量的時間、人力與資金投入。二是3D數據的標準化程度低,導致數據的兼容性較差,共享和複用難度大。
“對於痛點,可通過多種高精度3D掃描設備,采集3D場景、模型、動作等多類數據源,大幅降低了3D數據采集成本。同時構建3D數據平台,通過跨類型數據的智能解析提高數據標準化程度和易用性。”他表示。
針對AI未來的發展方向,賀晗提出了三點建議分別是創新、生態和應用。賀晗認為,AI的發展首先要注重創新。以前是“沙裏淘金”,雖然數量龐大但純度不足,以後要“點石成金”,通過知識蒸餾,提煉高純度的知識本質,模型體積縮小但性能保留。這裏麵核心是底層算法和架構的創新,這也是DeepSeek帶來的最大啟示。
其次要搞生態。以前是“散兵遊勇”,大家各自為陣,都在重複造輪子,以後要做“交響樂團”,開源社區+行業標準,搞協同開發,搞模塊化開發,讓大模型開發像樂高玩具一樣自由拆裝,才能降低整體技術門檻,才能加速迭代。
最後要搞應用。以前是“流量APP”,以後要做產業“水電煤”,看不見,但離不開。用垂直領域數據鍛造專用模型進行深耕,如醫療AI、法律AI、政務AI、電力AI,才有長期價值。
相关文章:
▶ 外資
1月美聯儲繼續按兵不動,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4.25%至4.5%之間不變,美元指數及美債利率整體維持震蕩,美元兌人民幣離岸匯率衝高回落,外資交易活躍度有所下降,外資月度日均成交額從2024年12月1906億元明顯回落至2025年1月1686億元。
▶ 基金發行與ETF申贖
1月偏股類公募基金發行規模有所下降,1月主動與被動偏股基金發行份額283億份,較2024年12月362億份有所縮小。2024年12月,股票型公募基金份額較前一個月末增加680億份,混合型基金份額增加251億份,二者合計增加931億份。考慮到當月新成立份額後,估算12月偏股類老基金淨申購563億份,淨申購比例為0.88%。1月股票型ETF逆勢淨申購289億份,對應淨流入400億元,淨流入規模較2024年12月前值442億元有所縮小。
結構上,1月淨申購較多的寬基指數ETF主要為A500、科創50、機器人ETF,創業板50淨贖回。
▶ 私募基金
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私募基金管理規模5.2萬億元,管理隻數8.8萬隻,分別較2024年11月減少203億元和減少1663隻,12月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小幅下滑。
▶ 融資資金
截至2025年1月24日,融資餘額1.80萬億元,當月融資淨流出553億元,融資餘額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為2.55%,處於2016年以來的98%分位。1月市場橫盤震蕩,融資資金轉為淨流出,融資融券平均擔保比例回升至261%。
▶ 限售解禁與股東增減持
1月重要股東增持65億元,減持148億元,淨減持83億元,淨減持規模較2024年12月前值211億元明顯縮小。按照截至2025年1月27日收盤價估算,2025年2月解禁規模為5008億元,解禁規模較2025年1月大幅回升,不同板塊解禁規模來看,主板4660億元、創業板187億元、科創板111億元、北證51億元。考慮到2025年2月解禁規模大幅回升,未來重要股東二級市場淨減持規模有望小幅回升。
▶ IPO及再融資
以發行日期為參考,2025年1月有8家公司IPO,合計募資規模48億元,較12月前值91億元有所回落。按上市日期統計,1月定增發行募資規模291億元,較2024年12月前值245億元小幅回升。隨著IPO發行趨於正常化,未來IPO發行規模有望保持穩定,資金總需求規模或保持穩定。
3. 總結:ETF有望繼續貢獻主力增量資金,同時融資資金有望回流
ETF有望繼續貢獻主力增量資金,同時融資資金有望回流。國內流動性來看,1月春節取現需求疊加稅期到來,資金麵波動較大,資金利率大幅抬升,春節之後有望得到緩解。海外方麵,美聯儲1月議息會議如期暫停降息,但對市場的影響相對有限,目前預期最早6月開始降息。另外,春節假期期間美國加征關稅落地,美元指數走高,增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可能影響春節後市場短期風險偏好。股市資金供需方麵,1月股票市場可跟蹤資金供需緊平衡,資金供需規模均有所收窄,ETF逆勢淨申購成為1月主力增量資金。展望2025年2月,ETF有望繼續貢獻主力增量資金,同時融資資金回流也有望貢獻增量。
05
企業盈利和中觀景氣:關注業績預告落地後,政策與主題投資催化
1. 24年年報業績預告及工業企業盈利
截至1月31日上午,約有2817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年度業績預告/快報/報告,占全部A股的比例約為52.2%,其中絕大多數是以業績預告的形式存在。
業績向好率較高的行業主要有非銀、有色、公用事業、石油石化、美容護理、汽車等。對比分析師一致盈利預期來看,超預期占比相對較高的行業主要有銀行、非銀、汽車、通信、環保、輕工製造、家電等。
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降幅擴大,12月當月同比增速轉正。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4310.5億元,同比下降3.3%,相比2023年的-2.3%降幅有所擴大。隨著政策 效果的持續釋放,單12月同比在較高基數背景下轉正至10.9%(前值-7.5%)。1-12月營業收入累計同比2.1%,當月營收較11月加快3.7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回升。在一攬子增量政策及時出台後,四季度工業企業盈利恢複明顯,降幅較三季度大幅收窄12.7個百分點。三個月滾動來看,收入端增速擴大至4.0%(前值1.9%),利潤端降幅收窄至-2.8%(前值-14.9%)。
拆分結構來看,利潤率微降,成本下行,費用提升;量價同步改善。
12月全部工業品PPI當月同比降幅收窄至-2.3%;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增幅擴大至6.2%。費用提升,成本下行,利潤率微降。1-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5.16元,費用提升至8.59元,利潤率微降5.39%,前值5.40%。綜合來看,目前價格端拐點初現,有望推動後續盈利的邊際改善。
結構上,以高技術製造業為代表的工業新動能利潤較快增長,“兩新”政策帶動效果持續顯現
從工業企業三大領域來看,1-12月采礦業和製造業利潤同比降幅較前值收窄,電力行業利潤同比增幅擴大。三個月滾動來看,必選消費增速領先,中遊設備增速轉正,醫藥、TMT、可選消費、上遊資源品等降幅均收窄。
細分行業來看,高新技術製造業仍然是增長的重要引擎,“兩重”“兩新”效果顯著。
"1▶ 外資
1月美聯儲繼續按兵不動,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4.25%至4.5%之間不變,美元指數及美債利率整體維持震蕩,美元兌人民幣離岸匯率衝高回落,外資交易活躍度有所下降,外資月度日均成交額從2024年12月1906億元明顯回落至2025年1月1686億元。
▶ 基金發行與ETF申贖
1月偏股類公募基金發行規模有所下降,1月主動與被動偏股基金發行份額283億份,較2024年12月362億份有所縮小。2024年12月,股票型公募基金份額較前一個月末增加680億份,混合型基金份額增加251億份,二者合計增加931億份。考慮到當月新成立份額後,估算12月偏股類老基金淨申購563億份,淨申購比例為0.88%。1月股票型ETF逆勢淨申購289億份,對應淨流入400億元,淨流入規模較2024年12月前值442億元有所縮小。
結構上,1月淨申購較多的寬基指數ETF主要為A500、科創50、機器人ETF,創業板50淨贖回。
▶ 私募基金
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私募基金管理規模5.2萬億元,管理隻數8.8萬隻,分別較2024年11月減少203億元和減少1663隻,12月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小幅下滑。
▶ 融資資金
截至2025年1月24日,融資餘額1.80萬億元,當月融資淨流出553億元,融資餘額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為2.55%,處於2016年以來的98%分位。1月市場橫盤震蕩,融資資金轉為淨流出,融資融券平均擔保比例回升至261%。
▶ 限售解禁與股東增減持
1月重要股東增持65億元,減持148億元,淨減持83億元,淨減持規模較2024年12月前值211億元明顯縮小。按照截至2025年1月27日收盤價估算,2025年2月解禁規模為5008億元,解禁規模較2025年1月大幅回升,不同板塊解禁規模來看,主板4660億元、創業板187億元、科創板111億元、北證51億元。考慮到2025年2月解禁規模大幅回升,未來重要股東二級市場淨減持規模有望小幅回升。
▶ IPO及再融資
以發行日期為參考,2025年1月有8家公司IPO,合計募資規模48億元,較12月前值91億元有所回落。按上市日期統計,1月定增發行募資規模291億元,較2024年12月前值245億元小幅回升。隨著IPO發行趨於正常化,未來IPO發行規模有望保持穩定,資金總需求規模或保持穩定。
3. 總結:ETF有望繼續貢獻主力增量資金,同時融資資金有望回流
ETF有望繼續貢獻主力增量資金,同時融資資金有望回流。國內流動性來看,1月春節取現需求疊加稅期到來,資金麵波動較大,資金利率大幅抬升,春節之後有望得到緩解。海外方麵,美聯儲1月議息會議如期暫停降息,但對市場的影響相對有限,目前預期最早6月開始降息。另外,春節假期期間美國加征關稅落地,美元指數走高,增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可能影響春節後市場短期風險偏好。股市資金供需方麵,1月股票市場可跟蹤資金供需緊平衡,資金供需規模均有所收窄,ETF逆勢淨申購成為1月主力增量資金。展望2025年2月,ETF有望繼續貢獻主力增量資金,同時融資資金回流也有望貢獻增量。
05
企業盈利和中觀景氣:關注業績預告落地後,政策與主題投資催化
1. 24年年報業績預告及工業企業盈利
截至1月31日上午,約有2817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年度業績預告/快報/報告,占全部A股的比例約為52.2%,其中絕大多數是以業績預告的形式存在。
業績向好率較高的行業主要有非銀、有色、公用事業、石油石化、美容護理、汽車等。對比分析師一致盈利預期來看,超預期占比相對較高的行業主要有銀行、非銀、汽車、通信、環保、輕工製造、家電等。
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降幅擴大,12月當月同比增速轉正。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4310.5億元,同比下降3.3%,相比2023年的-2.3%降幅有所擴大。隨著政策 效果的持續釋放,單12月同比在較高基數背景下轉正至10.9%(前值-7.5%)。1-12月營業收入累計同比2.1%,當月營收較11月加快3.7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回升。在一攬子增量政策及時出台後,四季度工業企業盈利恢複明顯,降幅較三季度大幅收窄12.7個百分點。三個月滾動來看,收入端增速擴大至4.0%(前值1.9%),利潤端降幅收窄至-2.8%(前值-14.9%)。
拆分結構來看,利潤率微降,成本下行,費用提升;量價同步改善。
12月全部工業品PPI當月同比降幅收窄至-2.3%;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增幅擴大至6.2%。費用提升,成本下行,利潤率微降。1-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5.16元,費用提升至8.59元,利潤率微降5.39%,前值5.40%。綜合來看,目前價格端拐點初現,有望推動後續盈利的邊際改善。
結構上,以高技術製造業為代表的工業新動能利潤較快增長,“兩新”政策帶動效果持續顯現
從工業企業三大領域來看,1-12月采礦業和製造業利潤同比降幅較前值收窄,電力行業利潤同比增幅擴大。三個月滾動來看,必選消費增速領先,中遊設備增速轉正,醫藥、TMT、可選消費、上遊資源品等降幅均收窄。
細分行業來看,高新技術製造業仍然是增長的重要引擎,“兩重”“兩新”效果顯著。
"1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