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為全世界80億人每人設計10萬條絲巾不重樣。
——這是麵對傳統產業如何在科技創新浪潮中實現轉型升級的挑戰時,全國人大代表屠紅燕的回答。
作為集團董事長,在這位深耕傳統行業的企業家看來,通過人工智能與絲綢產業的深度融合,行業的傳統生產模式正被徹底顛覆和重塑。
讓戴上絲綢絲巾,這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屠紅燕帶來的新講述。
AI設計師與70萬花型數據庫
“萬事利率先建立了絲綢行業AIGC實驗室。”她說道,這個自主研發AIGC花型設計大模型,匯集超70萬個花型數據庫,能為全球80億人每人設計10萬條絲巾不重樣。“要知道,傳統的人工設計師設計一款絲巾花型,起碼得花3-5天時間,現在用上了人工智能大模型,不出3秒,就有成百上千款花型提供選擇,大大提升了設計效能。”
還有基於人工智能科技的無水印染一體機。“那是我們耗費10年時間自主研發完成的。”對此,屠紅燕形象地概括為“一台機器就是一個印染工廠”,可以開進門店或者辦公室。通過人工智能算法精確控製染料用量,實現汙水排放減少99%、印染節能40%—50%、染料用量降低20%—30%的成果,且一米麵料即可下單,最快兩小時拿成品,這也讓“先銷後產”成為可能,為紡織服裝行業解決庫存痛點提供了方案。
“乘著AI賦能產業的東風,我們會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讓更多綠色高新技術走上產業鏈上下遊,助力全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作為一家深耕絲綢主業50年的傳統製造業企業,屠紅燕一直相信,絲綢作為曆史經典產業也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搶抓AI風口,才能推動產業可持續創新發展。
標準化桑蠶養殖托舉鄉村振興
桑蠶產業,作為曆來傳統的鄉村富民產業,如今正煥發著新的生機。
在浙江開化縣,農戶們通過養殖“特種黃金繭”實現戶均增收30%;在貴州黔東南州,數字化蠶房實現溫濕度自動調控等精細化管理,蠶苗成活率提升至98%......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成為屠紅燕建言產業標準化的重要注腳。
“桑蠶產業要破除依賴人力、效率低、抗風險能力弱等傳統模式的弊病,必須插上數字化翅膀。”她介紹,萬事利正聯合中科院、浙大等科研機構,構建從育種到養殖再到生產的數字化、標準化管理模式,進一步提升桑蠶品質與生產效能。
未來,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數字化賦能及差異化政策支持,萬事利有望構建全國統一的桑蠶產業標準體係,並有效解決技術推廣中的區域壁壘,最終實現產業增效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傳承文化、服務社會的重要力量。”屠紅燕認為,從當下至未來,民營企業還要努力成為“驅動創新”的主要力量,要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引領數字經濟建設等方麵發揮主力軍優勢,積極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增強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