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產品評價,以及產品評價維度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如何透過產品的KPI指標,客觀評價一款互聯網產品的用戶價值、商業邏輯以及發展潛力規律。將我的一些思索記錄下來,供日後斟酌。
最近這10年的互聯網發展,也是互聯網產品迭代升級的10年。個人認為,互聯網產品也可以分成這三個階段:工具型產品、平台型產品、生態型產品。目前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基本上還都分布在工具型產品上,少量分布在平台型產品上,零零星星幾個公司可能會變成生態型產品。工具型產品有早期的qq、迅雷、暴風影音、千千靜聽。平台型產品包括美團、滴滴、百度。目前慢慢開始踏足生態型產品的公司少之又少,我認為國內隻有騰訊和阿裏巴巴這兩家最有可能成為一家生態型企業,而國外有Google、蘋果、微軟、amazon、facebook(個人認為facebook還沒有往生態型公司發力,但是其強大的用戶群和增長率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讓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會主動和facebook建立連接,所以facebook生態的形成可能最自然)。美團為了進一步的向千億美金市值邁進,其創始人王興也正在推進其向生態型企業挺進。但是生態型產品或者企業並不是那麽容易,比如國內的樂視,現在它的估值700億人民幣,從市值還有現在樂視遇到的資金問題,說明它離一家生態型企業還有很遠的距離。
一個生態型企業往往有如下幾個特點:
在產品的不同階段,公司戰略上往往會呈現一些規律:
現實是能夠做到平台型產品就已經很不易了,是否能夠演化為一個生態需要足夠的陽光不斷的續命,基礎設施下沉,把創新和業務發展留給平台的參與者,自我演化出生態來。
對於一個平台型產品,美團王興總結的“三低三高”值得借鑒:客戶為中心,客戶要高品質低價格;平台運營通過科技手段實現低成本、高效率;效益上追求高科技、低毛利。平台通過把大規模的毛利聚集起來,形成強大的商業模式。
如何評價一個產品是否有前景和價值呢?最近百度前副總裁、滴滴出行產品負責人俞軍的總結做的不錯:
第二條是針對產品的定位而言,這個邏輯對產品定位下了新的定義,定位的目標不是自然人,而是自然人在某種場合下的需求。比如現在北京大街小巷的單車,並不是原來這麽多人是單車愛好者,而是因為有很多人不願意走最後1公裏。而第一條給出了一個可以量化定性分析的框架。
對於創業公司的產品來說,產品處於進攻方,那麽產品就需要提供一個具有正向產品價值的新體驗。而對於已經占領了用戶需求的公司來說,產品處於防守方,那麽產品就需要改進舊體驗,努力使進攻方的產品價值小於零,就可以成功的守住自己的城池。後麵會拿一些例子來分析例證。
以摩拜單車為例分析:
(騎行體驗-走路體驗)在秋高氣爽天氣的時候很顯然是大於0的。但是,如果是冬天氣溫很低的時候,(騎行體驗-走路體驗)可能會為負值,這個時候就需要想辦法提供可替代的高階選擇滿足這類需求。(找車的時間消耗+騎行金錢成本)這個成本必須足夠小,保證最後總體的用戶價值為正數。通過提供足夠的供給,在區域形成聚集效應,在哪裏都可以找到車,從而減少找車的時間消耗。而騎行金錢成本是定價策略。根據用戶價值和用戶需求這套理論看起來,摩拜單車是存在正向用戶價值空間的。
經過這些思考後,摩拜單車的戰術一下子就很清晰了,比如針對冬天的問題,可以提供價格更高的電動車,配備擋風設備。另外可以通過賦予青春時尚健康環保等元素來提升產品逼格,最終目的是提高用戶的自我文化認同和歸屬感,提高用戶的自豪感和用戶粘性。
但是所有的策略都需要有一個試驗環境,而這個試驗環境就是先找一個“最小業務閉環”,在這個“最小業務閉環”上使用最小的經濟代價不斷試錯,積累出一套可以複製的可行性規模化方案後再進行全國推廣。摩拜單車具有區域效應,“最小可行閉環”可以是北京市朝陽區,甚至更小,中關村就可以。
通常一家公司會既處於進攻方,又處於防守方。初創公司更是如此,當年的百團大戰,去年的P2P大戰,當這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產品才會處於明顯的防守位置。這裏先隻分析幾個防守的例子。
防守方具有換用成本優勢,因此隻要保證自己的體驗不比對方差就可以獲得勝利。
以淘寶的來往為例
以淘寶的導購產品為例:
淘寶的商品是最多最全的,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商品太多了之後也會出現問題,用戶在淘寶找心儀商品的時間成本非常高,而這會滋生導購員幫忙挑貨的需求,比如現在的網紅、領域達人、意見領袖幫忙掃貨。早期的美麗說、蘑菇街就是基於這樣的“需求定位”做出來的,唯品會和京東是B2C模式,暫且不論。
阿裏巴巴的基礎設施下沉後,因為支付工具和成交都還是阿裏的,所以(從淘寶切換到美麗說的成本)基本上隻有習慣成本和信任成本,這個值不會很大。但是(在美麗說達人給你挑貨的體驗-在淘寶找商品的體驗)這個值對於一部分有導購員需求的人來說,可能就會比較大了。而淘寶通過過去幾年的各種導購產品發展,再加上個性化算法的全麵應用,大大的提升導購產品的用戶效率,這項值(在美麗說達人給你挑貨的體驗-在淘寶找商品的體驗)成了負數。那麽美麗說的產品價值就不複存在了,用戶就會留在淘寶,而不會去其他的導購類產品裏麵浪費時間了。
商業就是不斷的攻防戰,護城河淺的公司一不小心就會被幹死,而護城河深的公司也可能會被降維攻擊。這也是互聯網的迷人之處,給年輕人留下了拚搏的空間。
這個比較主觀一點,通常評論一件產品好壞首先要分析用途,然後實用型,質量問題,安全問題,這是最基本的,然後就會考慮一下一些細節問題,,,就拿一座樓房建設來講,比如是住宅,住宅肯定是要住人的,首先看的就是實用,麵積,環境,交通教學條件,樓房的設計等等,還有就是看質量,有沒有偷工減料,用一些不良的水泥,有沒有一個檢測製度,每年考察等等,還有就是安全問題,有沒有保安,有沒有監控之類的,考慮完所有問題之後就看看有沒有什麽細節比較優秀加分的,比如有沒有健身設施 會所,垃圾管理,一些便民措施等等
1. 自檢法(依據相關質量標準文件,檢測包括產品外觀、成分、含量、結構、功能等)
2. 調查法 (相關客戶的問卷調查、訪問、反饋)
3. 相關專業人士鑒定(行業協會的認證)
4. 與同類相關產品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優劣。
收到貨後,登錄淘寶賬號,先點擊收貨,然後進入商品評價。一般產品評價是1到5星,給產品4或5星代表好評,說明你對產品滿意。給3星代表一個評價,說明他對商品不是很滿意。給1星或2星,表示差評,說明商品不好,不滿意。還有就是“物流”的評價。一般物流都給五星,表示已經收到貨,表示對快遞很滿意。一般建議不要扣星,更不要給差評,因為這樣會影響快遞員,嚴重的甚至扣工資。網上物流有時會因為各種原因延誤。讓我們互相理解。收到貨後,登錄淘寶賬號,先點擊收貨,然後進入商品評價。一般產品評價是1到5星,給產品4或5星代表好評,說明你對產品滿意。給3星代表一個評價,說明他對商品不是很滿意。給1星或者2星,說明差評,說明商品不好,沒有。...
對於產品質量來說,不論是簡單產品還是複雜產品,都應當用產品質量特性或特征去描述。產品質量特性依產品的特點而異,表現的參數和指標也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認為判斷產品質量好壞歸納起來可從六個方麵加以考慮,即產品的性能、壽命(即耐用性)、可靠性與維修性、安全性、適應性、經濟性。
產品的使用性能是指產品在一定條件下,實現預定目的或者規定用途的能力。任何產品都具有其特定的使用目的或者用途。
產品的安全性是指產品在使用、儲運、銷售等過程中,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免受能力。
產品的可靠性是指產品在規定條件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程度和能力。一般可用功能效率、平均壽命、失效率、平均故障時間、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等參量進行評定。
產品的可維修性是指產品在發生故障以後,能迅速維修恢複其功能的能力。通常采用平均修複時間等參量表示。
產品的經濟性是指產品的設計、製造、使用等各方麵所付出或所消耗成本的程度。同時,亦包含其可獲得經濟利益的程度,即投入與產出的效益能力。
產品的質量表現為不同的特性,對這些特性的評價會因為人們掌握的尺度不同而有所差異。為了避免主觀因素影響,在生產、檢驗以及評價產品質量時,需要有一個基本的依據、統一的尺度,這也就是我們在產品質量鑒定報告中所經常引用的以GB、YD等打頭的產品質量標準。
“怎麽去評價一個產品? ”
下麵來聊聊,麵對這樣一個寬泛的問題,有哪些思考的方向和維度。注意隻談思考的方向,不談執行落地的細節。
--用戶需求的本質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這種差距使得用戶需求表現為一個“更”字,比如更好(質量好、信譽好、體驗好)、更快、更便宜、更多等。
挖掘用戶需求的方法,可通過對用戶做定性(訪談和可用性測試)和定量(問卷和數據分析)的需求收集,結合5why思考方法(針對問題持續問5個為什麽),進一步明確用戶的“目的”、“行為”和“原因”,從而找出“真正的用戶需求”。
--此外,需找出核心目標用戶,通過“用戶屬性”+“場景”+“頻率”來描述核心用戶。
最終簡單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什麽產品滿足什麽用戶在什麽場景下的什麽需求?”
--若是處於種子期和探索期的產品,需求尚未被明確驗證,需考慮產品所滿足的用戶需求是否真實存在。
--盡可能找到能量化需求的數據,明確當前市場量級,是增量市場還是存量市場?
--核心業務邏輯:所有參與的對象、對象之間的關係(如平台、商家、用戶)
--產品發展階段可劃分成種子期、探索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1)種子期:需要驗證解決方案是否成立。此時的產品可能僅是一個公眾號或QQ群或一個簡單可執行的MVP產品,這個時候需要運營介入,不斷投入市場嚐試並驗證用戶需求,通過多次調整來驗證用戶需求與產品方案的匹配度,決定做與不做。
2)探索期:當用戶需求得到驗證的,並已確定產品方案和定位,這時候進入的是探索期。該時期的重點不在於獲取大量用戶,而在於打磨產品功能、產品體驗、產品風格和氛圍、服務體驗上等;另外要維護好種子用戶,盡可能對種子用戶給予特別的關懷。
3)快速成長期:這個時期可能市場上出現大量的競爭對手,需要靠快速增長來迅速占領市場,突出重圍。除了關注用戶的增長,也需要逐漸對用戶建立起精細化運營機製,針對不同用戶實施不同的運營手段。
4)成熟期:關注用戶的維係(如促活、激勵體係等)、品牌建立、商業變現等方向;另外進入一個全麵的精細化運營階段:針對不同用戶,不同產品或運營模塊都有專門的人來負責。
5)衰退期:重點放在老用戶維係和生命周期管理上,通過各種手段減少用戶的流失,同時探索新的產品方向,爭取能在替代產品發展起來之前,自己做出一款良好的替代品。
--互聯網的商業邏輯主要包括以下2種:
1)廣告(即在獲取用戶後,把用戶賣給別人)
2)電商(直接向用戶售賣商品和服務,除了實物外,也包括遊戲、會員服務和其他增值服務等)
不同的產品的商業邏輯可能是以上其中的一種,也可能是兩種的融合。如電商平台會靠直接向用戶售賣商品來變現,也可通過向商家售賣流量變現。
--那麽核心在哪?
可結合不同產品做分析,這裏不展開探討。
--用戶使用頻次可簡單劃分為:低頻(一次性使用)、中低頻(一年幾次)、高頻(每周一次或以上)。
用戶使用頻次不同,獲取用戶的重點和方法不同。
--可分為3種:全新市場、現有市場、細分市場
結合產品所處的生命周期,可製定不同的運營策略,如下:
--競品的優勢和壁壘是什麽?
技術專利、網絡效應、規模經濟還是品牌等
--競品的弱點有哪些?
競品的弱點最主要是集中體現在競品還沒有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而不是資源少、技術差和產品醜);
--這些弱點是自己能夠彌補的嗎?能的話,是否能夠形成自己的優勢和門檻?
明確公司自身的優勢和短板,包括技術、資源、團隊等。每個公司各有異同,這裏不展開討論。
麵對“怎麽去評價一個產品? ”這樣的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麵進行思考:
1.從用戶需求的角度
-- 產品為用戶提供的是什麽價值?滿足什麽用戶在什麽場景下的什麽需求?
--該需求是否已被驗證?是否是偽需求?
--需求的規模多大?
2.從產品的角度
-- 產品形態(工具、社交、社區、電商、平台等)?在該形態的核心業務邏輯是什麽?如何保證核心業務順暢運轉?關鍵節點是哪些?
--產品的發展階段?該階段核心關注點是什麽?
3.從商業邏輯的角度
-- 產品的商業邏輯是什麽?在該商業邏輯下,核心在哪(即怎麽才能保證該商業邏輯能賺到錢)?
--業務類型(包括使用頻率、消費型和非消費型等)?在這些類型下用戶決策的場景和流程是什麽?
4.從市場競品情況及自身優劣勢的角度
-- 產品所處的是一個怎樣的市場?
--競品的優勢和壁壘(門檻)? 弱點?
--自身的優勢和短板?
關於產品評價和產品評價維度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產品評價的詳細內容...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