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吳君玉,以及吳君玉評話專輯68集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評劇和評彈的代表人物是?
- 三尺指的是什麽意思
- 一咬OK的演職員表
- 兩段譯文分別選自助拚音版譯文和吳君玉版譯文你更欣賞哪一個版本請說明理由然
- 如何看待一代彈詞名家華士亭的人生經曆?
- 吳君玉的藝術
Q1:評劇和評彈的代表人物是?
一、評劇:評劇 的代表人物是新鳳霞 等
二、評彈分為評書和彈詞兩種。
評書方麵,吳君玉擅說水滸,金聲伯擅說包公案,唐耿良的三國等.
彈詞方麵數蔣月泉的成就最大。
Q2:三尺指的是什麽意思
三尺本是長度單位,古代也指劍與法律,有時還代指人自身。
1.指劍,劍約長三尺,故以“三尺”為劍的代稱。
根據周朝劍製,長度、重量有三種,分別供上士、中士和下士三種身份的人佩帶,分稱上製、中製和下製。其中上製之劍,長約3 尺,故劍又別名為“三尺”。《漢書高帝記》:“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因劍身的冷凝如秋水,也有稱為“三尺水”的,如李賀《春訪正字劍子歌》:“先輩匣中三尺水,曾入吳潭斬龍子。”其他劍的雅稱還有龍泉、青蛇、鐵蛇、楚鐵、蓮花鍔等。
2.指法律。古時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法律為“三尺法”,簡稱“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똥《書博雞者事》。
3.代指人自身。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4.指南曲音樂的法度、準繩。
沈璟的《曲譜》,曾被“詞家奉為律令”成了南曲傳奇無論作家還是戲曲藝人的必讀書,給明清的傳奇創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其《曲譜》問世之初,在一整套係統、規範的樂譜麵前,幾乎所有的曲家都認為,這一《曲譜》的問世恰逢其時,它“精思妙裁,有功於聲教”, “不如是則調不傳”, “無以通其變而廣其教”,可以和《中原音韻》南北輝映,可為江南吐氣了。沈自晉說,明季以來的傳奇音樂,“縱橫百變,無以逾詞隱之三尺”。“三尺”,在古代是“法”的代名詞,此指南曲音樂的法度、準繩。毫無疑問,沈自晉所說的,沒有人能夠逾越沈璟的“三尺法”,是對沈璟《曲譜》最為實事求是的肯定。
5.三尺指的是兒童。在古典文學作品中,“三尺”是指衣帶下垂的長度,因為孩童衣帶下垂的長度為三尺,成人為七尺。因此七尺之軀代指成年人。三尺指代的是兒童。《滕王閣序》中,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則表示自己是孩童,這是一種自謙的說法。
6.在古代指劍,因為古代劍約長三尺,所以用“三尺”做為劍的代稱。
三尺造句
家有房屋千萬所,睡覺就需三尺寬。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台,四季詩意。如此虎頭蛇尾,打馬虎眼,明擺著是為虎作倀,難怪有初生之犢不怕虎,非要挖地三尺,虎口拔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法國與盧旺達卡加梅政府之間的關係惡化到今天這一步有著長期、複雜的原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有今天這麽好的成績離不開他平時的努力。小剛看到剛發下來的試卷,看到卷上的分數,得意洋洋,高興地一蹦三尺高,他一邊炫耀著自己,一邊向周圍的同學告訴自己的成績,讓同學們也來誇耀他。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就不相信他有一手遮天的本事!這樣“現代化”的句子,在老評書裏聽不著,在吳君玉的書裏好像也聽不著,而吳新伯穿著長衫,在三尺書台上朗聲說了出來。人生在世屈指算,最多三萬六千天;家有房屋千萬所,睡覺就需三尺寬;總結起來四句話:說人好比盆中鮮花;生活就是一團亂麻,房子修的再好那也是個臨時住所;那個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我願傾覆江山,揮筆淋墨,不為慕容先祖,隻為你,誰與我爭奪,三尺青鋒相候。
垂涎三尺 [ chu㭠xi㡮 s䁮 ch琠]涎:口水。 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也形容非常眼熱。
垂涎三尺 [ chu㭠xi㡮 s䁮 ch琠]詳細解釋1.【出自】:唐ⷦ元《三戒》:“臨江之人;畋得麋麂;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2.【語法】:補充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見了別人東西眼紅造句一、烤鴨的香味飄出來,令他垂涎三尺。二、蜜桃個個水靈紅潤,讓人垂涎三尺。三、這香軟的蛋糕讓饞嘴的妹妹垂涎三尺。四、對於這一桌子美味的飯菜,我們幾個孩子早已經垂涎三尺,迫不及待了。五、爐子上烘烤果派的味道令大家垂涎三尺。
三尺的來源
三尺這個詞是我國古代提出的一種長度工具。從曆史上周朝的劍製來看,根據長度和重量的不同而有三種劃分,分別是三種身份的人佩戴的。其中上士的劍長度約在三尺左右,所以這種劍的名字又叫做三尺。在漢朝的曆史曾經記載著一句話意思是,我一介布衣的身份,拿著三尺長的劍奪取了天下。所以三尺劍最早的來源就是周朝的劍製中,因為周朝的劍長度正好是三尺。所以以三尺來代替劍的說法。
三尺的故事
三尺還有一個寓意就是音樂的準則,曆朝曆代的戲曲藝人必讀的一本書就是沈璟的曲譜,也正是有這份曲阜的存在,所以才能讓明清時期創作得到了很大的進步空間。而這本曲譜就是一整套規範的係統的樂譜,非常的精妙絕倫,所以這套曲譜也被稱為三尺法。也正是因為有這份樂譜的存在,所以才能讓萬曆年間所有的藝術家共同探討音律問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時代藝術的發展。而這些現象也是對沈璟曲譜的實事求是的肯定。
三尺的引申寓意
三尺但是除了代替劍的稱法和音樂的準則外,還有一個意思是指自身,一般都是用來謙虛貶低自己的。還有另一個寓意就是法律,因為古時候人們會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麵,因此法律也被叫做三尺法。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三尺逐漸成為規範人行為的一種度量。
Q3:一咬OK的演職員表
▪ 創作主任:葉廣儉
▪ 原作音樂:林子祥;鍾定一
▪ 音響設計:Media Sound;Newfull Productions
▪ 製片:黃永輝
▪ 執行製片:謝魯駟
▪ 助理製片:吳君玉
▪ 美術助理:黃梅祥
▪ 動作指導助理:楊德藝;陳偉滔
▪ 特技製作:Animation Shop
▪ 爆破:劉漢章
▪ 錄音助理:李慶強
▪ 攝影助理:李誌華
▪ 化妝:鄭慧芳
▪ 發型:鄭慧芳
▪ 場務:香基濱;許兆堂
▪ 服裝管理:馬金嬋
▪ 茶水:杜慕璋
▪ 後期製作統籌:鄧永雄
▪ 後期製作助理:張航
▪ 效果:吳國華
▪ 國語配音:王蕙君
▪ 混音:曾景祥;曾家慶
▪ 字幕:環球電影字幕公司
▪ 衝印:S & P衝印公司
Q4:兩段譯文分別選自助拚音版譯文和吳君玉版譯文你更欣賞哪一個版本請說明理由然
(4分)更喜歡第①段,因為“簡直像諾亞方舟一樣。”這句話讓人自然想到“牲畜林”也是一個拒絕任何罪惡、承載著善良與正義、逃避戰爭洪水的“諾亞方舟”,能留給讀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從而泄漏了天機,暗示了小說的主題。第②段文字則沒有這種效果。分 析:這是一道開放性的探究題,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觀點,即喜歡哪一種翻譯版本,然後根據自己的選擇觀點,從小說的主題、小說給讀者的印象、小說的表現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若喜歡第一段,可從小說主題的揭示角度及給讀者留下的想象和思考空間作答。若喜歡第二段,可從不同年齡階段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即可。考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為探究F。
Q5:如何看待一代彈詞名家華士亭的人生經曆?
華先生的人生經曆值得回味。1946年拜徐雲誌為師學說《三笑》。1947年初起,與其弟華佩亭拚檔演出,其間曾得師兄祝逸亭輔導,補全《三笑》及豐富充實書藝。1952年改說《梁祝》及《陳圓圓》。1954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今上海評彈團),說唱《四進士》、《雙按院》長篇,並參加《梁祝》、《羅漢錢》、《獵虎記》、《冰化雪消》等中篇演出。
1957年,弟佩亭病故後,曾與劉天韻拚檔說唱《三笑》,受劉教益及其他名家熏陶,藝事益進,說表腳色均具一定水平。兼擅編寫彈詞,曾與劉天韻等編寫短篇《學旺似旺》、《錯進錯出》等,與徐雪花拚檔說唱《三笑》。曾據小說《踏平東海萬頃浪》改編為長篇《戰地之花》,不久又改為中篇演出。1988年又與江文蘭合作編演長篇《李娃傳》。長篇《戰地之花》發表於1965年《說新書》叢刊第一集。
1946年拜徐雲誌為師學說《三笑》。1947年初起,與其弟華佩亭拚檔演出,其間曾得師兄祝逸亭輔導,補全《三笑》及豐富充實書藝。其人生經曆豐富多彩,頗多成就。為我國曲藝界一代名師!
想怎麽看就看吧,都沒錯!
華士亭先生,有名彈詞演員、名家。
話說新中國的成立,對華士亭而言是發展其評彈事業的絕佳良機,他和其弟華佩亭拚雙檔,在當時十分地有名氣。與所有老藝人一樣,他們麵臨著一個選擇,要麽單幹,要麽入國家劇團,麵對著金錢的誘惑,華士亭沒有動搖,毅然和弟弟一起加入了上海評彈團。
緊接著他們進上海,進上海當時是吳君玉先生介紹的,當時進上海,正巧舞廳改書場,上海書場是最最興旺的黃金時代,藝人收入是最高最高了。但是他們進上海,一方麵報告已經打到上海人民評彈工作團,爭取進上海團,於是上海團要聽聽他們的書,他們進上海,專門讓評彈團來聽他們的書的,為啥,爭取早日入團。那時拉後腿的人蠻多的,剛剛有點小名氣,稍微賺了一些錢,進團吧,是勸不醒的。他們弟兄兩人蠻堅決的,當時是1954年11月20日,楊斌奎老夫子、楊振雄、楊振言,還有薛筱卿與他的千金薛惠君,他們華雙檔一起參加評彈團,進了團,是賣力的,說過兩部長篇,一部《四進士》,一部《雙按院》,《雙按院》是姚蔭梅寫的。這兩部書,兩年當中全部登台的。還有中篇,有《獵虎記》、《羅漢錢》、《梁祝》、《冰花雪消》有不少中篇,還有短篇。
華士亭他記得在56年下半年就是蔣月泉先生和朱慧珍雙檔出去《玉蜻蜓》開放,大作家陳靈犀跟著一起寫篇子,任務十分艱巨的,篇子臨時寫出來,蔣月泉譜曲,華士亭當時聽書,得益匪淺。也是在56年的年底,最後一檔做南京,和吳君玉、吳劍秋、高美玲等拚雙檔,這三檔做紅樓書場以及夫子廟,他們弟兄兩個說的是《雙按院》,華士亭兄弟就是身體不太好,出汗沒有力氣,其他沒啥。實際上,心髒不太好,於是到醫院裏去,碰到個實習醫生,配些食母生,也不開病假條,結果帶病工作一個多月,回來到上海,上午去看門診,下午就住院了,五天就病危通知來了。
華士亭聽到這個消息,急得不得了,自行車撞到電線杆上,三角架撞歪了,好在沒有生命危險。在評彈團的幾十年,編寫和演出了很多評彈節目,有開篇、短篇、中篇、還有長篇,是一位能演擅編、觀眾喜愛的彈詞名家。話說原想退休後該歇歇了,可是他仍舊閑不住,因為評彈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且是他一生永遠的最愛。
當時要退休了,退休以後,華士亭算來算去做了兩件事,1982年4月29號於杭州,老首長陳雲同誌接見大家,聽了他的教導,最後分手,與他握手,他一手握住華士亭,另外一手指指他鼻子,說,華士亭啊,你代表徐雲誌。當時華士亭不理解,自己先生是(唱)“徐調”的創始人,怎麽代表徐雲誌。他想來想去想了一段時間,後來他慢慢理解了,大概意思是要自己繼往開來,承上啟下。隻有從這個角度來體會,這力量蠻大的。因為他老夫子和王鷹60年代中期在大華書場錄63回《龍亭書》,錄音錄下來,文革沒丟失,放在倉庫裏,這真的是精品,杭州書沒有什麽,這樣一來,華士亭就考慮到杭州書要寫點出來。花了兩年的時間自己寫了出來,特別是《寫春聯》,《名倫堂》,是忘記得一幹二淨。解放以後沒有說過,於是請同誌一同幫忙,回憶一條大路,然後重新寫出來、重新整理出來,大概兩、三年功夫,退休之後請團裏的江文蘭,幫助自己一起排練,把它用錄音錄40回,40回裏每回要有50幾分鍾,要下一點功夫的,因為都是生碰生,自己麽忘記了,她麽不熟悉,別人去錄,一天要錄三回,他們三天錄一回也不止,因為這個40回書,現在保存著的正好和53回《龍亭書》配套,這是一樁。
另外一樁就是三笑的後段,我們書裏說的唐伯虎有八九個老婆,秋香第九個,九美團圓,那麽一解放以後大家都不敢碰,婚姻法規定一夫一妻,那麽這段書,到點秋香就總歸結束了。當時這一次退休以後,他們就整理出來,點完秋香,載美回蘇,華鴻山跟到蘇州五讀相伴,認女秋香,這段錄象是在蘇州錄好了,在蘇州電視台錄的。
曾經幾十年來,家庭一直是華士亭背後最堅強的後盾。華士亭也有他的 養生 之道,他說,老要做到五老,老健, 健康 ,但他不是拉生意, 健康 ,聽評彈,聽評彈非但知識麵可以廣,評話丶彈詞,評話是硬碰硬,曆代 曆史 是全套的,他曾自言評話假使如果不傳下去真的是可惜,彈即彈詞,就是彈彈唱唱,愛情、公案,好的評彈有噱頭,肉裏噱,聽聽有好處的。因而第一, 健康 最重要。接下來老伴也很重要。第三,老窠也很要緊(重要),正所謂金窠、銀窠不如自己的狗窠,他老伴糾正他說,不好講狗窠,要講草窠。第四,老本;第五老友。
一代評彈名家,簡曆未知!
Q6:吳君玉的藝術
蘇州評話泰鬥吳君玉表演的扇子功
所謂講的扇子功,就是我們說書台上又沒有武器,十八樣武器都在把扇子上,要把它反映出來。所以這個扇子功要借書裏的人物,否則我就變雜技團的了。第一個我來表演大刀關勝,沒有大刀什麽辦?全靠把扇子打開來——刀比較寬。關某來也。噗,風要(感覺出)躍出去大,哈哈哈,橫刀立馬。沙意思呢?這樣氣勢大?因為大刀關勝是關雲長子孫,長勝將軍——實際敗陣難得也吃的,這個是我吳君玉給他擄掉的。這是表演大刀。
雙槍將董平左右手開工,兩條槍,隻有一把扇子,怎麽派用場?說書也有辦法的。這個是代表左麵,碰,一條槍,回過頭來右麵一把槍,雙手分開,眼神對兩麵一看,這個就是雙槍。啪,合龍門抱攏來,這條手乓,噗,就是頭上的兩根叫稚尾,飄飄蕩蕩。雙槍大將風度,兩根稚尾威風淩淩。不過不能骨頭輕的。因為插兩根威風,那麽我去插一把了,這個就不威風了,變雞毛撣子,搞大掃除麽靈的。
第三個神箭手花榮,也要這把扇子代表這張弓。嗨,夾夾夾,弓開滿月。拉的時候注意一個問題,弓拉開來要提溜滾圓,因此在拉的時光,我眼睛,夾夾,嗨,看個半圓形,就代表這張弓拉圓了。但是不要拔草尋蛇,隻有半圓哦,再去看半個圈子,這個就變近視眼了。過來身體,啪,一側,是增加藝術一種美,美的時候身體一帶。要注意一個問題,你不能嫋,攮一攮就難看,這個就顯得有點娘娘腔了。
這個是馬背上用的武器,步下用的武器——黑旋風李逵用的是斧頭,啪,這條手斧頭拉開,這手沒有扇子,這隻手五個指頭拉開。你老爺來也,喳煞。啥事體眼睛要動一動?顯得他一種威風,天煞星。眼睛要動的平,顯得威風、漂亮,如果眼角往兩邊下麵一著,這個就是奸臣,還有小偷,坐電車眼睛東著著,西著著,一直在看別人袋袋裏可帶啥物事?所以要兩麵拉平,就有得氣派了。
還有(步下)第二個啥人?景陽崗打虎的武鬆。啥體要一顯?武鬆是個英雄。連下來扇子掖攏,就代表一把刀。俺來也。碰,這把扇子就代表武鬆手裏的這把刀,要去殺西門慶,人沒有看見,人到那邊,仍舊是一把單刀,眼睛要看遠三尺左右,啊嗨,碰!頂頂要緊一點,手裏要有分量,一把刀。你如果一輕飄飄,甘蔗的分量還要重點!
石秀拿刀就要帶三分殺氣,因為他是拚命三郎。來了,我就——殺!手裏也要有分量。這個是石秀。
鼓上蚤時遷出場,身體就要縮得一點點。這把扇子既不是大刀、亦不是長槍、也不是單刀,一把七寸長的匕首,因此拿在手上的範圍要往裏麵縮。時遷拿刀,因為他的人比較輕,拿的方法有藝術上就要誇張一點。俺來也,嗬嗬。這是前麵幾種用法,還有一種擅自掖開來,用的方法又不同。你比方說西門慶,這把扇子掖之前,要往手指上轉一轉。被潘金蓮一根竹頭敲下來,敲到頭上,開頭是不開心的。那一個?正巧轉到這裏。嗨,身體,碰,側轉來看,哈!好美人。這個說明他是個色鬼。
那麽這把扇子擺到孫二娘這裏,也這樣丟一丟,情況就不同,伊個是女英雄。對武鬆一看,你個朋友是啥地方來?(武鬆想)此女子是啥人?江湖人稱母夜叉孫二娘。這朵牡丹花一顯就代表她是女性,頭兩動也代表她畢竟是個女。動要當心啊,幾來性要有氣派,不能這樣來,不是孫二娘,變賣酒女郎了。
我基本這點台上的這點扇子功,方法東西很多,時光來不急,我就表演(到這裏)。 上海評彈團團長秦建國表示,不管是在評彈界還是南方曲藝界,吳君玉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我和吳君玉老師相交20多年,我是他的‘追星族’。”主持人曹可凡,2008年2月正好是吳老師患病一年零九天的日子,而他知道,這位大師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然心係評書。在曹可凡眼中,吳老師雖然年事已高,但表演上一點都不墨守成規,“吳老師可能是第一個在萬體館(現上海大舞台)上演評話演出的人,他還曾在法國的喜劇藝術節上表演評話,逗得當地觀眾哄堂大笑。”曹可凡說,上海文藝圈內,很多人都是吳君玉的粉絲。滑稽大師周柏春生前都十分敬重吳君玉,讚歎他思維敏捷、反應快,時時刻刻都在關注新事物,接受新信息。不斷給自己增加與時俱進的新噱頭。曹可凡說,吳君玉老師除了學術上沒話說,生活上的吳君玉也是有口皆碑,“四樂”說的就是他的人生準則,分別為苦中求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
自從發現患病後,吳君玉一度心情低落,“他一下子變得很脆弱,但很快就堅強起來了,求生意誌很強,直到後來癌細胞擴散,醫生都建議不用再做化療了,吳老師卻依舊堅持做,想盡一切辦法活下來,他說他舍不得他的評話事業。”
雖然對晚輩很和藹,但吳老對自己的孩子卻十分嚴格,他從不和小兒子吳新伯同台演出。曹可凡透露,臨走時,吳君玉曾在神誌清醒的時候對兒子說,“我還有四回書沒有教給你,我教不動了,以後你隻能自己琢磨了。”彌留之際的吳君玉,還在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醒來後,他說給太太、著名評話編劇徐檬丹聽,說夢到和兒子同台演出了,結果兒子說錯了,他就把兒子罵了一頓,下台後,觀眾對他說,他錯怪了兒子,是他自己說錯了。可見,和兒子的感情“隔閡”是吳老心底的痛。 吳君玉之子對評話藝術後繼乏人深感憂慮
著名評話表演藝術家吳君玉駕鶴西去,上海評話界因此痛失“頂梁柱”。吳君玉的去世對上海評話界來說是個極大的損失。生病前還一直活躍於舞台和熒屏的吳君玉是這些年上海評話藝術的一麵“旗幟”,如今不僅上海的評話演員中再難找到可與吳君玉比肩者,他的去世對於青黃不接、人才凋零的上海評話界來講更是雪上加霜。吳君玉的兒子、上海評彈團評話演員吳新伯,在痛惜父親離去的同時,吳新伯對於評話的現狀也深感憂慮。 2007年,吳君玉就被查出患了肺癌並已轉移,而在這之前,76歲高齡的吳君玉還一直活躍在舞台和熒屏上,他的幽默風趣令不少非評話觀眾也愛上了這位瘦削但中氣十足的老人。雖然醫生對於吳君玉的病情極不樂觀,但經過一年化療,吳君玉的病情曾一度好轉。一個月前,吳君玉的病情再度惡化,醫生認為化療已不再有用。很戀家的吳君玉一直很想回家,此時家人作出了一個決定:接他回家,讓他在家裏度過最後的時光。吳新伯告訴記者,父親在家住了20天,一開始情況還不錯,但最後三四天,他開始不吃東西,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吳新伯傷感地說,我們看著他像燈一樣漸漸暗下來。家人隻好再把吳君玉送進醫院,幾天後,這位塑造了大量生動藝術形象、形成了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著名評話表演藝術家告別了人世。
當問起吳君玉有哪些學生時,卻發現他的學生雖多,但傳人卻甚少。吳新伯有些無奈地告訴記者,父親的很多學生現在都當了領導,或是評彈團的團長,或是文化部門的負責人,而依然堅持在演員崗位上的則寥寥無幾。評話演員“後繼乏人”到底到了何種程度?彈詞名角雲集的上海評彈團現在依然是演員身份的評話演員僅吳新伯一人,其他人或改行或已擔任領導工作。正在舉行的“評彈金榜”蘇浙滬優秀青年演員電視大賽共有近80位青年演員參賽,但其中評話演員僅3人。蘇州評彈學校已連續多年招不到願意學評話的學員。據吳新伯估計,蘇浙滬三地依然堅持在第一線說書的評話演員加起來不過20多位,他還告訴記者,有的演員雖然是評話演員,書也說得很好,卻多年不說評話而改唱彈詞了。
吳新伯還告訴記者一個“奇怪”的現象:評話在評彈聽眾中“吃不開”,但“跳出圈子”在非評彈聽眾中卻相當受歡迎,每次下社區演出,評話都受到觀眾的追捧,去年一年吳新伯演出180場,其中120多場是去社區演出,他認為,評話沒有唱,等於是講故事,對於非評彈觀眾來講自然比有唱的彈詞更能聽懂。
吳新伯認為,除了缺少好書目、好演員,評話在評彈觀眾中沒有市場,還與現在評彈的演出樣式有關,現在一般書場的演出時間是兩個小時,評話演員一個人在台上說兩個小時的確稍顯單調。而現在沒有“花式書場”對評話來講是個很大的損失,吳新伯解釋說,“花式書場”就是一場演出有不同演員的三四檔書,其中一檔是評話,在這種場合,評話一般比較受歡迎。吳新伯認為,評話不是沒有觀眾,“關鍵是沒有開拓自己的市場”。
關於吳君玉和吳君玉評話專輯68集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吳君玉的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