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發生之前,一些動物往往會預先感知到異常狀況,而出現行為反常的現象。動物對環境的敏感性比人類要強,利用動物一些相關異常活動來預測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規避自然災害風險的方法。

動物的異常活動可用來監測自然災害
比如在地震發生之前,牛馬等牲畜會感覺焦躁不安,青蛙大量出現在街道上。全球主要的地震火山發生地,都集中在板塊交界處,一條比較有名的火山地震帶就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日本就處於這條地震帶上,基本上每年都會遭受幾次地震。經常遭受地震,人們也逐漸總結了一些經驗。一直以來日本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就是深海魚要是出現在淺海的話,不久之後就會發生地震。
就在前些日子,偶然之間有人發現了皇帶魚在日本近海活動的跡象。視頻曝光出來之後,立馬引起了當地人的高度重視。許多日本網民擔心:“這會不會是什麽大地震的前兆?

從外觀上來看,皇帶魚其實和普通帶魚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兩者有些血緣關係。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著帶魚活動的身影,而皇帶魚主要分布在熱帶的深海,正常發育的皇帶魚往往能夠長到兩米以上。因為皇帶魚不會經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古代人還把它認作海怪。
皇帶魚出現在日本海岸的原因
皇帶魚主要以魚類、甲殼類和頭足類動物為食,靠嘴巴進食。它很少會出現在近海區域,在近海區域發現皇帶魚確實是一個異常現象。但這種異常並不是自然災害發生的先兆,這次皇帶魚進入近海主要是生態環境的變化。在捕食的過程中,一不小心跑到了近海區域。
早在這之前,日本專家就做過類似的實驗,每次地震的時候觀察深海魚類,結果發現二者並沒有直接的關聯。由此可知,皇帶魚出現是地震的前兆這一說法沒有任何依據。

隨著人類活動的範圍不斷擴大,一些原本生活在深海的生物,開始麵臨生存環境改變的問題。人類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更多集中在上層水域,但海洋生態環境是一個整體,上層水域的生態環境發生變化,一些生物的數量也會隨之變化。
深海魚類的異常活動無法用來判斷自然災害的發生
受到海洋汙染等因素的影響,移動速度慢的海洋生物,數量會逐漸減少。因為它們沒法快速轉移棲息地,深海魚類的食物來源也會受到影響。深海生物數量本來就不多,皇帶魚這樣的魚類需要的食物還是比較多的。
如果是一些小型魚類,可能還能在深海區域獲取到足夠的食物來源。深海區域食物不夠了,皇帶魚自然就隻能到淺海區域覓食。隨著這樣的趨勢進一步發展,深海魚到淺海覓食將越發頻繁,這可能會導致它們被捕獲的幾率顯著增大。

深海魚本來數量就不多,如果被捕獲了一部分,數量就更少了。這樣來看,人類活動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深海魚到淺海活動,不能說明是地震發生的征兆。地震多發生在大陸板塊較活躍的地帶,隻有在板塊交界處的深海活動的魚類,才能感知到地震。

皇帶魚的分布範圍較廣,所以也就無法用來作為是否將要發生地震的判斷根據。相比用海洋生物的異常活動來判斷是否會發生自然災害,陸地上的動物在感知能力上就更強一些。所以觀察陸地動物的異常行為,更有利於判斷自然災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