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華夏傳世,以及華夏傳世手遊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北京華夏傳世收藏品有限責任公司是2007-07-02在北京市海澱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東路18號1號樓C-1205-44。
北京華夏傳世收藏品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08664640860J,企業法人王秋君,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北京華夏傳世收藏品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範圍是:銷售文化用品、體育用品、電子產品、計算機、軟件及輔助設備、機械設備、通訊設備、工藝品、珠寶首飾、陶瓷製品;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谘詢、技術服務;計算機係統集成;機械設備租賃;藝術品鑒定;收藏品鑒定;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不含營業性演出);承辦展覽展示活動;經濟貿易谘詢。(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準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製類項目的經營活動。)。在北京市,相近經營範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59902335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和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20624家。本省範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北京華夏傳世收藏品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能走天涯海角 能藏在海中
(本文刊載於《恒道》2020年第1期ⷦ奭㨙,第24-33頁)
天道信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星鬥崇拜是天道信仰的主要表現形式。
古今中外所見,差別最小者,莫過於星空。(這裏所說差別最小,主要指恒星之間的相對位置)
歲差圈沿線的華夏傳世星象,亦即曆代拱極星,猶如先賢寫在星空中的高度濃縮版中華文明萌芽與發展史,真可謂天書。
本文將以這一係列星象為主要線索,參考文獻記載、考古發現以及前人研究,借用天文考古方法,考察大約繪製於距今10000年前的山西吉縣柿子灘岩畫所示場景,同當時的北極星七公二和七公、天紀、天棓、女床、織女等拱極星(座)的關係,及其同華夏星鬥崇拜、天道信仰,乃至道教(踏罡步鬥法術)的可能關聯。
華夏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天道信仰。(參見王卡《天道信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吾族先民,將主要通過天象觀察認識到的包括日月星辰在內的上天,以及整個自然界的運行規律,統稱為天道,也奉作神明。對於這樣同生活密切相關的天道,人們感覺隻有接受、服從、順應或適應,以星鬥崇拜為典型表現形式的天道信仰便相伴而生。
類似現象,不限於一國或一族。但形成龐大而近乎無所不在的天道信仰習俗,以致五色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五星紅旗,中國自共和以來的三麵國旗,似乎都可視作族人根深蒂固的天道信仰傳統的自然顯現。
更有甚者,在當今世界的衛星導航係統中,唯有中國以其傳統的星鬥崇拜主要對象——北鬥,來命名,並取其象作徽標(參見圖1A。該圖所示北鬥大致為季秋晚上9點前後星象。但是,搖光、天璣二星已不在北緯36Ⱖ顯圈內。現在若要看到鬥口大致水平朝上的北鬥,需在約北緯34Ⱔ𘊥,且還差約30Ⱕ極正下方時。具體說,天水-西安-洛陽-鄭州-徐州-連雲港一線及其以北地區,在夏季後半夜或秋季至初冬上半夜,還可看到。所見實為西北鬥。參見圖1B和拙文《啥時,在哪可見北鬥導航LOGO那樣的北鬥本尊呢?》)。
天道通過星象來顯現,天道信仰通過星鬥崇拜來表現。華夏星鬥崇拜,又以北極星和北鬥等拱極星為中心。
實際上,在先秦時期,(天)北極、太一、道與太極,這幾個分屬於科學、宗教、哲學乃至巫術領域的基本概念,是可以相互替換和詮釋的。有關這些,葛兆光、李零等學者已經注意到並作詳細考證。這說明,道,這一概念的形成,不僅有身體特別是生殖淵源(參見拙文《 “真”“道”“人”“身”“德(得)”“大”“天”“地”——道家道教幾個核心概念的身體淵源略探 》,《東方哲學與文化》第1輯,即出),而且還有天象淵源。天道說,或天、道相通說,是從其源頭上成立的。於是,拱極星崇拜的本質,還是對其所圍繞的中心——(天)北極所象征的道的崇拜。
拱極星,在漢語中,通常指北天極附近的星辰。顯然,這是一個認識到北天極的存在之後的概念。
北鬥、北極星以及其他拱極星,都不是北極。如果把北極比作月,那麽,幫助人們辨認北極或寄托人們的北極崇拜的任何星鬥,都隻是指月之指,而非月本身。當然,如同今人常以都城喻政權一樣,古今中外,類似以指月之指代稱月的現象,也並不罕見。
說到拱極星,其中最著名者,莫過於北鬥。
說到北鬥,通常指人們在晴朗夜晚的北方天空所見,那個由七顆明亮的星星組成的,圍繞一個若隱若現的中心旋轉的,像一把大勺子的巨大星座(圖1、圖2),即所謂北鬥七星。
族人在遠古時期就注意到了北鬥,並給予特別關注,把這些星星聯係起來,想象成舀酒的鬥勺形,故名(北)鬥。河南西水坡遺址古星圖(參見圖3)等考古發現和相關文獻告訴我們,至遲在距今六七千年之前,北鬥崇拜已基本形成。(如道經中關於北鬥第六星開陽又名北極的記述,實為距今約6000年前的星象。據開陽大致可排他被視作北極星的位置推定,而非距北極最近點。有關詳考見拙文《 華夏天道信仰和道家思想萌芽與初成的幾個節點略探——以拱極星為線索 》、《上天作證,有文可考華夏文明史提前上千年——道經載北鬥六開陽又名北極所示6000年前星象的意義略談》等)
北鬥,或因被特別關注,如圖2所示(大致為初夏晚上9點前後星象,考慮低緯度地區實際易見而示此覆鬥象),古人還給這七顆星的不同分組以及每顆星星都分別命名。人們把形似鬥身的那四顆星合稱為 鬥魁 ,簡稱 魁 。將猶如彎曲把手的另三顆星合稱為 鬥柄 或 鬥杓 ,簡稱 杓 。至於那七顆星各自的名稱,從鬥口起,順時針,依次為: 天樞 、 天璿 、 天璣 、 天權 、 玉衡 、 開陽 、 搖光 。
關於北鬥,除常見的七星說之外,還有九星說。這也就是北鬥星座一共由九顆星星組成的說法。 北鬥九星 說本身又有多種說法,其中最主要的有兩種。(參見表1)
其一,是在公認的北鬥七星中的開陽兩側各有一個分別多被稱作 輔 和 弼 的小星(參見圖2),這種說法為道教所傳承。不過,筆者隻在能見度等條件好的時候,隱約見過可能是輔星的那顆小星。或許在大氣透明度高且光汙染少的古代都容易看到,抑或是筆者仙緣不足吧。
其二,是在北鬥七星的三星鬥杓(柄)外延方向,還有 玄戈 、 招搖 二星,共由五顆星,構成一個更長的鬥杓。(參見圖7、圖9)
北鬥構成多說,北鬥諸星名稱的豐富多彩,都顯示,先民對作為北極乃至上帝的顯現的北鬥,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和崇拜。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是華夏星鬥崇拜和天道信仰的主幹。星鬥崇拜,遍布整個道教。特別是道教科儀,幾乎完全是以星鬥特別是北鬥為平台來建構的。最典型的,就是在道教科儀中近乎無所不在的踏罡步鬥。
道教 踏罡步鬥 ,又稱 步罡踏鬥 、步天綱、 步綱躡紀 、 飛罡躡紀 、步罡、步鬥,等等。其運步方式稱禹步,故有時也稱步鬥為禹步。是道教施法最重要的步伐形式。道士在約方丈大小之地,鋪設罡單,以象九重之天。腳穿雲鞋,步和道樂,存思九天。按鬥宿之象、九宮八卦之圖運步,以為即可神飛九天,送達章奏,禁製鬼神,破地召雷。其所步之行跡,乘踏北鬥諸星,旋行四方擬鬥之拱極運轉。(參見胡孚琛主編《 中華道教大辭典 》)
實際上,北天極被賦予“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的道、太極、太一等本元或至上或主宰的意涵,而看上去緊緊拱衛著北極的北鬥,又或由於形狀、方位、指時等特征,被當作泛北極星,且被視作北極的顯現。於是,北鬥幾乎一直是族人星鬥崇拜的中心,甚至是後世道教科儀的基本平台。這樣一個台麵,實為道士通過儀式以近道之基台。也就是說,以北鬥為平台的道教科儀踏罡步鬥,或許就是為了接近或禮敬天極以近道。
這種方術,源自上古巫術,據早期道教典籍,至遲在東漢末已為道教所沿襲。
圖4所示,是在距離黃河壺口瀑布東岸不遠處的山西省吉縣柿子灘(參見圖F1)發現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朱繪岩畫摹圖。有關研究認為,該畫大約繪製於距今10000年之前。研究者多認為,畫麵所示,很像是一位頭戴羽冠的女巫(多見說那就是女媧者),在展臂禳星。不待詳考,也可大致判定,岩畫所繪,應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場麵。
據圖4左,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馮時先生認為,該畫麵上部七星點和下部六星點,可能分別象征北鬥七星(寫意)和南鬥六星(寫實),南鬥北鬥分主生死的觀念,可能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這一畫麵所描繪的,或許正是原始女巫禳星祈福的祭祀場麵。
另一方麵,國家天文台趙永恒教授據“兵避太歲”戈(圖5左)推定,柿子灘岩畫(圖4右)所表現的,就是太一神。又據曹氏朱符上的Y形星象,推定 七公二 就是太一星。這些神象和星象,對應西元前8292年前後冬至日黃昏的天象。並認為,太一星(七公二),和附近幾顆星,組成Y形星象,構成太一神象,岩畫中的女像,則是太一神的人化像。
柿子灘岩畫中上下部那些點,很可能是星象。對此,關注者大多認同。但是,那一定就表示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嗎?對此,朱磊博士《中國古代北鬥信仰的考古學研究》認為值得商榷。
實際上,雖說華夏先民在遠古時期就開始關注北鬥,但由於歲差的影響,北鬥在大約7000年前才進入中原地區的恒顯圈。
也就是說,在此之前,先民對北鬥的關注是有限的,甚至是否存在明確了北天之鬥意義的“北鬥”或類似說法,似乎也是可以商榷的。即便有所關注,恐怕也未必多麽崇拜。更難設想,處在中心地位的至尊太一神,會膜拜遠在外圍不易見且很可能尚未被公認為北天之鬥的“北鬥”?
如圖7所示,由於歲差的影響,北天極並非固定不變。一萬來年以前的北極在七公二附近(參見圖6~圖8),距離現在公認的北鬥星座很遠。那時,北鬥,特別是鬥魁,完全不在當時的中原地區恒顯圈裏,甚至不在北緯40Ⱙ近(今北京一帶)的恒顯圈裏。即便是已被作為鬥狀星座受到關注,但也未必有明確為北天之鬥意涵的“北鬥”或類似說法。而且,在那時,距離北天極最近的搖光的星-極距也有大約30Ⱟ쥩큥在去極約50Ⱔ䖯㨮人們將那時的“北鬥”同當時的北極相關聯。
於是,似乎也可認為,圖4中疑似女神或女巫禮拜對象的那七個點,與其說是北鬥七星之寫意,毋寧說是 七公 星官(或星座)之寫實(參見圖6、圖7)。當然,也不排除那七星點的組合,同傳世文獻和星圖中的七公星官略有差異的可能。
至於其中的禮拜狀女像,不一定就是對應天上星座的星神,將之設想為(通天)女巫,禮拜以天北極(七公一和七公二之間)為軸心做指針狀旋轉的七公星座,可能更合事實或神學邏輯。而且,如果說那個時候就有某個猶如指針的星座,承擔授時功能的話,在恒顯圈之內,恐怕是必要條件。顯然,七公是最合適不過的。至於讓北鬥星座擔當定向授時職責,似乎應該是再過幾千年當它進入恒顯圈之後的事。
再者,關於柿子灘岩畫女像下方的星點,與馮時先生的六星說(圖4左)不同的是,趙永恒先生持七星說(圖4右)。其實,七公周圍星星密集,選幾星都可能,組合方式也不一定同於今存星座圖。如果下方是七星(不必拘泥此數)的話,反倒不能排除那才是後來的北鬥的可能。不過,從星圖上看,似乎更可能就是當時在中原地區恒顯圈內的(天市垣) 天紀 星座(和附近)諸星的某種組合(參見圖6~圖8)。
之所以說岩畫女像下部星點,很可能是天紀(或加附近)諸星的某種組合,是由於天紀和附近的 女床 、 貫索 以及 天棓 諸星,甚至 織女 星,在距今約16000至11000年前,都曾經比後來的北鬥更加接近北天極。在當時,人們對這些星辰的關注,應該遠遠多於還常在視野之外的“北鬥”。
尤其不能忽視的是,蘊含實際空間方位的圖畫中的上下關係,通常表示實際空間中的南北關係。任意兩個星星(或星座),以“南北”關係“同時”(參見後麵括注)可見的必要條件是,其中之一必須在觀測者可見的恒顯圈內。也就是說,北極在織女至七公附近時,南北二鬥因其都在北緯40Ⱔ恒顯圈外,絕無以“南北”關係“同時”讓大多數當時古人可見之可能。
與之相對,天紀、天棓、女床、貫索,這些星官(或星座),彼此很近,且都在歲差圈附近,即都有近極機會,它們以“南北”關係讓人們同時可見的時間長達三四千年。這,是古人構思出岩畫那樣祭祀場麵的基本時空保障。
又鑒於織女星在夜空是恒星第5亮和在歲差圈沿途最亮星的事實(參見圖7、圖8),大概在它接近北極的時候,人們就會注意到,甚至不排除百十萬年來多輪刺激古人視覺留在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可能。人們對拱極星的崇拜,或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織女星的激發而萌發。於是,單就這一輪歲差圈(按時間說,稱柏拉圖年)來說,古人對拱極星的崇拜,很可能是隨著織女星迎近北天極而萌生並漸強。其時,大約在距今16000年左右之前。
明亮的織女星整夜不落耀星空,刺激人們的視覺,吸引古人的眼球,強化了人們對北天極的關注。在這一過程中,天紀、天棓、女床、貫索、七公,相繼進入恒顯圈,長條形的七公成了第一個回旋指針狀授時星座。星空、天時,仿佛由它掌控,於是,人們對它給予特別關注和崇拜。較早受到關注的天紀、女床、天棓等星座諸星,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人們禮敬和朝拜運天掌時的七公的平台。 女床星官之名,或許就是女巫禳星平台之意 。
而天紀,則可能就是步罡踏鬥又稱步綱躡紀、飛罡躡紀所說的“紀”。或說,躡紀,就是道經對腳踏天紀,祭拜七公的柿子灘岩畫女巫那樣的祭祀禮儀步伐的描述和傳承。若能判定這一點,不僅可以肯定,道教踏罡步鬥,起源於萬年之前,並傳承至今,而且,還能確定,道經記述著上萬年之前的華夏先民活動。
天紀、天棓、女床等星官諸星(也不排除織女和七公等星),它們的某種組合,曾經充當回旋授時星座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不過,這隻是筆者依據星圖的推定,若要肯定,還需考古發現合證。盡管如此,這些星辰的時空關係,輔證柿子灘岩畫女像下部星點,是天紀(或/和附近)諸星的某種組合,是沒有問題的。
以模糊的北極意識為中心的拱極星崇拜,以一組拱極星為平台,禮敬或朝拜更近北極的授時星座祭祀禮儀,大概就是在織女星成為極星之後的數千年內逐漸發展而來。在七公二成為極星並由七公承擔回旋授時星座職能的時候,成為岩畫所示樣式。說類似後世道教踏罡步鬥的相關祭祀禮儀,在那時已有雛形,可近乎肯定。
也就是說, 不論岩畫中女神或女巫像下方星點表示哪個星座,似乎都在暗示,腳踏拱極星,接近北天極,以親近上帝或道,是族人禮星鬥、敬天道相關禮儀的基本形式,由來久遠 。後世道教科儀的踏罡步鬥,很可能在那時已有雛形萌芽。柿子灘岩畫中那位女巫的原型,可能也就是後世道士的老老前輩。
基於這些考察,為了避免精確的錯誤,我們不妨保守地考慮一個模糊的正確。結合有關農業考古(華夏大地已有多處發現10000年左右之前的栽培稻、黍等農耕遺址)和天文考古,以及相關傳說,我們似乎可以推定,大概是在北天極靠近七公一和七公二的時候,人們開始對拱極星給予特別關注和崇拜,相關禮儀基本成型。 七公 ,這一帶有父係血統祖先崇拜意味的神聖星座名,也是一個有力證據。而且,七崇拜的起源,大概也不晚於這一時期。(至於“七公”、“天紀”、“女床”等,究竟是同名星官位於北極附近時所得名號之傳世,還是後世命名,有待進一步詳考。但據道經中的“躡紀”之說,可以推定,這些星官名傳世而來的可能性很大。限於篇幅和時間,有關考察留做另文)
綜合這些考慮,可以認為,基於對拱極星關注的星鬥崇拜,很可能隨著北極向七公(一、二)的靠近而聚焦,與之相伴的天道信仰,隨著七公的方位與時節指示作用被認知而初成。這個時間,大概開始於距今11000年左右之前。更早的萌芽,甚至可追溯到織女星開始迎近北極的時候,其時,大約在距今16000年之前。或許,這也是目前基於天文和農耕考古,能找到的最早道教(科儀)源頭。
其中,蘊含著華夏天道信仰之初心、中華文明之雛形。魯迅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或當從這個意義上理解。
實際上,鬥形,除了狀似生活器具便於識別和記憶之外,對是否適合作為授時星座並無特定意義,更何況可被連成鬥狀的星星組合多的是?
當然,北鬥在所有鬥狀星座中最亮,這是它吸引人們注意的重要因素,但這也不是決定性的。
眾所周知,相對於北鬥僅有玉衡、天樞、搖光三星亮度排進全天前50且排名較靠後,而參宿(大致對應西方獵戶座)有5顆星亮度進入前50且排名全部都在北鬥那三星之前。但二者的受尊度差別是顯著的,北鬥近獲至尊,而參宿僅被尊為二十八宿之一。其中,心(心宿二大火星)、參二宿,另受到特別關注和崇拜,還是由於它們所處位置的授時功能。
顯然,在決定星宿受尊度諸因素中,形狀和亮度固然都重要,但位置更重要。參宿,以及二十八宿中其他諸宿,之所以受尊,也是得益於它們在赤道-黃道帶附近這一位置。
又鑒於時間和空間的統一性,或當說合適的時間出現在合適的位置最重要。這也是全天第5亮的曾經北極星——織女星,遠不如第48亮的今北極星(及此前更暗北極星)受尊的原因。
毋庸置疑,可被用作回旋針狀授時星座的決定性因素,應該是其同真北極的距離。對此,古人用去極度(即偏離北極的角度)表示。
如圖7、圖8所示,歲差圈(真北極移動路線)穿過七公一、二之間。也就是說,七公作為回旋針狀授時星座,同真北極的距離,曾近為零。
在距今約10000年之前,前後大約兩三千年的時段之內,沒有其他什麽星座,可以和七公爭搶回旋指針授時星座資格。這,也是筆者推定大約繪於萬年前的柿子灘岩畫女像上方七星點,當為七公(星官)的天象依據。
北鬥固然早就有了鬥狀星座的資格,但其作為(近北極的)北方之鬥的資格,並不是自古就有或永恒不變的。特別是,北極在織女星附近時,南鬥北鬥的去極度差別不大,且都在50Ⱔ𘊣北鬥,基本不在當時中原地區的北方視野裏。(參見圖7、圖8)
這也就如同在距今約16000~12500年之前的幾千年間可作北極星的織女星,並不讓現在的我們覺得它在北方一樣,在那個時候的古人看來,現在的北鬥星、北極星也都不在北方。“北鬥”,並不總是配得上“北”字。
對此,是已知歲差影響的當今關注者不可忽視的。
那麽,北鬥在什麽時候開始被人們認作北方之鬥呢?我想,應該是在,它多數時間能夠出現在關注者(以中原地區為主)的北方視野中的時候,才具備這一資格。
這個時點,很可能是在七公逐漸遠離真北極,北鬥大部進入關注者可見恒顯圈的時候。其時,大約在距今7000年之前。在授時星座從七公向北鬥七星過渡期間,即大約在距今8500~6500年之前的約兩千年間,加上玄戈、招搖二星的五星長杓北鬥九星(參見圖7、圖9),很可能曾經充當時空銜接橋梁。
至於南鬥,應該是在北鬥接近北極,人們確認北鬥為北方之鬥,並對之特別關注(和崇拜)之後,再關注南方赤道星空,或許是在開始構建二十八宿係統的時候,才將之稱為南鬥。也隻有此時,才存在二者“同時”可見的“南北”關係。其時,當不早過距今大約7000年之前。(南北二鬥,以“南北”關係“同時”可見的景象大致是:南鬥位於南中天附近,需觀測者麵南略微仰視,仰角隨觀測者所處緯度而異;北鬥位於北極下方,需觀測者麵北略微仰視或近乎平視。顯然,此處所說“同時”,對同一觀測者來說,並非真同時,故加引號;北極的下方雖在觀測者北方,但對於北極,任何方向都是南方,南北二鬥的“南北”關係不那麽純粹,也非不變,故加引號)
七公退,北鬥進,靠近北極者最受尊。
初成於七公近極時代的拱極星與北極崇拜及相關禮儀,在人們把崇拜對象轉移到北鬥以及新的北極之後,被改造和發展,為後世道教所傳承。教隨天道變。
這正是,尊天道,順天時,法自然。
夏曆庚子年正月十四日/西元2020年2月7日初稿
夏曆庚子年二月初二日春龍節(龍抬頭)/西元2020年2月24日二稿
夏曆庚子年三月卄八日東嶽大帝聖誕/西元2020年4月20日調圖再校三稿
夏曆庚子年五月十七日/西元2020年7月7日收《恒道》2020年第1期ⷦ奭㨙確認刊發目錄加注
夏曆庚子年六月初六日/西元2020年7月26日收《恒道》2020年第1期ⷦ奭㨙贈刊加注
1、本文主要觀點初發於拙文《華夏天道信仰與道家思想萌芽與初成的幾個節點略探——以歲差圈附近星名星象為線索》,《第四屆昆侖高峰論壇會議論文集》,2019年9月ⷨ,第43-55頁。該文修訂後改題《 華夏天道信仰和道家思想萌芽與初成的幾個節點略探——以拱極星為線索 》,被集刊《東方哲學與文化》錄用。本文據該文部分內容進一步深入和展開而成。
2、本文刊載於《恒道》2020年第1期ⷦ奭㨙,第24-33頁。恐因美編經驗不足或操作失誤,刊中圖表信息有明顯損失或變形。圖文皆以此為準。
後附上元天官神像中的疑似北鬥星象,大概不可能在地球上實際看到。雖說那好像是從北鬥背麵所見堪稱上帝視域中的“北鬥”星象,但由於北鬥諸星和地球間的距離各自相差巨大,即便繞到背後,大概率也看不到和地球人所見鏡像對稱的北鬥星象。也就是說,那樣的北鬥星象,幾無實際可見之可能。
夏曆庚子年二月十二日驚蟄/西曆2020年3月5日
《 上天作證,有文可考華夏文明史提前上千年——道經載北鬥六開陽又名北極所示6000年前星象的意義略談 》
《 上有天漢,下有漢水,中有漢人……吾漢武漢,告天無憾,吾漢無限! 》
《 啥時,在哪可見北鬥導航LOGO那樣的北鬥本尊呢? 》
《 恭祝仲春暨老子聖誕快樂並向認真抗疫白衣戰士致敬! 》
關於華夏傳世和華夏傳世手遊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華夏傳世的詳細內容...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